如今,常听到有人抱怨:“体检发现血糖有点高,可我平时也没吃多少糖啊”“才三十多岁,血糖就超标了”。身边血糖偏高的人日益增多,不少人明明没察觉有“坏毛病”,体检时却被血糖数值吓了一跳。其实,血糖飙升往往是日常被忽视的习惯在“捣鬼”。今天就揪出这些“隐形杀手”,教你轻松守护血糖健康。
饮食习惯:血糖飙升的“幕后推手”
提到血糖高,很多人想到“吃糖太多”,但除了甜食,还有不少饮食误区推高血糖。
1.偏爱“精制糖”:甜蜜陷阱
奶茶、蛋糕、含糖饮料是很多人的心头好,饭后吃块蛋糕当甜点,感觉心情愉悦。但这些食物含大量“添加糖”,如奶茶里的糖浆、蛋糕里的白砂糖,进入人体后吸收快,会让血糖急剧升高。长期如此,身体调节血糖能力变弱,血糖易失控。
调整方法:平时渴了喝白开水、淡茶水,如绿茶、菊花茶;想吃甜食时,选新鲜水果,如苹果、草莓、蓝莓,一次吃一个拳头大小即可,既能满足口感,又不会让血糖波动太大。
2.顿顿“吃太饱”,主食过量
很多人吃饭“光盘”,觉得不吃完可惜,还有人认为“多吃主食才有力气”,每顿吃满满一碗米饭或面条。但米饭、面条、馒头等主食消化后变成葡萄糖,一次吃太多,胰岛素“忙不过来”,血糖就会升高。
调整方法:吃饭吃到“七分饱”,即感觉不饿但也不想再吃。主食可换个吃法,煮米饭时加燕麦、糙米,煮面条时掺荞麦面,增加膳食纤维,延缓消化吸收,稳定血糖。
3.吃饭速度太快,狼吞虎咽
工作忙的人吃饭匆匆忙忙,几分钟解决一顿;还有人习惯“大口吃饭、大口喝汤”。但大脑接收到“吃饱”信号需20分钟左右,吃得太快,等大脑意识到“饱了”,已多吃了不少,多余食物转化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
调整方法:每口饭嚼15-20次,让大脑及时接收饱腹信号,减轻肠胃负担。吃饭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类食物,最后吃主食,延缓主食消化吸收。
生活习惯:血糖的“隐形杀手”
除了饮食,久坐、熬夜、情绪不好等生活习惯,也在悄悄“拖垮”血糖。
1.长期久坐,不爱动
很多人上班久坐电脑前,下班回家瘫在沙发或直接睡觉,几乎不动。长期久坐会使身体代谢变慢,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素“工作能力”变弱,葡萄糖堆积在血液里,导致血糖升高。
调整方法:每坐1小时起来活动5-10分钟,如在办公室走两圈、拉伸一下。每天保证固定运动时间,如晚上饭后快走30分钟,周末早上慢跑或打太极,每周坚持5次中等强度运动。
2.经常熬夜,睡眠不足
熬夜加班、睡前刷手机的人,常凌晨一两点才睡,第二天早早起床,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熬夜会打乱身体激素分泌,减少胰岛素分泌,同时产生“对抗胰岛素”的激素,使身体调节血糖能力下降,血糖数值易偏高。长期睡眠不足,血糖波动大,对身体伤害大。
调整方法:尽量晚上11点前上床睡觉,保证每天睡7-8小时。睡前1小时关掉手机、电脑,避免大脑兴奋。睡不着时,用温水泡脚或听轻柔音乐,放松身体,帮助入睡。
3.压力大、情绪总“失控”
生活节奏快,工作、家庭压力大,人常处于焦虑、烦躁状态,遇事易生气、发火。不良情绪会影响血糖,焦虑、生气时,身体分泌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对抗胰岛素”,使葡萄糖无法被吸收,血糖升高。长期情绪不好,血糖不稳定,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调整方法:压力大时,找个安静地方深呼吸几分钟,慢慢吸气再呼气,平复心情。和家人、朋友聊天,倾诉烦恼。每天留10分钟做喜欢的事,如看书、养花、画画,放松心情,稳定情绪。
简单3步,稳住血糖
守护血糖并不复杂,记住简单3步,就能有效预防血糖飙升。
第一步学会“看”:买包装食品时,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配料表中靠前位置出现“白砂糖”等,说明糖含量高,应少买;营养成分表优先选糖含量低的。
第二步坚持“测”:40岁以上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1次空腹血糖;血糖偏高者可在家备血糖仪,每周测2-3次血糖并记录。
第三步及时“调”:血糖偏高先调整习惯,1-2个月后复查,若仍偏高或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总之,血糖管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藏在日常生活小细节里。从现在开始,调整不良习惯,融入健康生活方式,有效预防血糖飙升,守护身体健康,让生活更有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