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成为妈妈的你,是否遭遇过这些尴尬:抱娃哄睡时用力咳嗽就漏尿;陪孩子玩耍跑跳几下就得躲厕所换裤子;朋友聚餐因怕漏尿不敢多喝水,全程坐立难安。其实,产后漏尿并非个例,很多妈妈都有类似经历。但不少人觉得“生完孩子都这样,慢慢会好”,或因不好意思而默默忍受。实际上,产后漏尿不正常,也不会自行恢复,长期忽视会影响生活社交,还可能引发自卑、焦虑。不过别担心,科学盆底康复能帮你化解尴尬。
漏尿和盆底肌有啥关系?
要解决产后漏尿,需先了解盆底肌:它是骨盆底部的肌肉群,像有弹性的 “吊床”,托住膀胱、子宫等盆腔器官,还能控制排尿,我们自主控尿全靠它正常收缩放松。
怀孕和分娩会损伤这张 “吊床”:孕期胎儿长大、子宫增重,长期压迫盆底肌使其被拉长变松;分娩时宝宝经产道进一步拉伸,甚至造成肌肉损伤。就像橡皮筋过度拉伸后弹性下降,松弛或受损的盆底肌支撑力变弱,无法正常控尿,咳嗽、抱孩子、大笑等腹压增加时膀胱受压,尿液就会不受控漏出,形成产后漏尿。
盆底康复这样做,摆脱漏尿超实用
针对盆底肌松弛或损伤,有多种科学康复方法,包括居家训练和医院专业治疗,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一)居家必学:凯格尔运动
凯格尔运动是锻炼盆底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无需借助工具,在家、上班间隙都能练。
1.找对肌肉:可在排尿时尝试中断尿流,感受用力收缩的肌肉,也可把手放在阴道和肛门之间,收缩时若感觉肌肉向上提,就是找对了。
2.训练步骤:
准备姿势:平躺、坐姿、站姿均可,保持身体放松,双腿自然分开。
收缩动作:缓慢收缩盆底肌,像忍住不排尿、不排气一样,把肌肉向上提,刚开始没力气可从2~3秒开始,适应后延长到5~10秒。
放松动作:收缩结束后,缓慢让盆底肌恢复原位,休息5~10秒,再进行下一次收缩。
3.训练频率:每天做3组,每组10~15次,坚持4-8周,盆底肌力量会明显增强,漏尿情况会慢慢改善。
(二)专业助力:医院康复治疗
若漏尿情况明显,或自己练凯格尔运动找不到感觉,可尝试医院专业盆底康复治疗,医生会制定个性化方案。
1.盆底肌电刺激治疗:通过低频电流温和刺激盆底肌,唤醒受损肌肉纤维,恢复肌肉力量和弹性。一般每周做2~3次,一个疗程10~15次。
2.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通过仪器将盆底肌收缩情况转化为图形或声音反馈在屏幕上,患者能清楚地看到收缩力度和用错力情况,医生根据反馈指导调整动作,提高训练效率。
(三)辅助工具:选对帮手
若想让盆底康复效果更好,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辅助工具。
1.盆底肌训练器:有不同重量型号,像给盆底肌“举重”,通过增加训练难度提升肌肉力量。使用前必须让医生评估盆底肌情况,选择适合型号,使用前后要彻底清洁,有妇科炎症时要先治疗炎症,暂停使用。
2.家用款产后康复仪:体积小巧,方便在家使用,有些带有电刺激或生物反馈功能,能模拟医院治疗效果。选购时要认准正规厂家生产、有医疗认证的产品。
日常做好这些事,预防漏尿更轻松
除专门康复训练外,平时做好护理也能保护盆底肌,预防漏尿加重。
1.控制产后体重:产后体重增长过快,多余脂肪会增加腹部和盆腔压力,加重盆底肌负担。建议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控制体重。
2.避免过度用力:产后不要长时间抱重物,感冒咳嗽要及时治疗,咳嗽时用手托住腹部;便秘时别用力排便,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喝水。
3.及时排尿不憋尿:憋尿会让膀胱过度充盈,长期压迫盆底肌,加重松弛。建议养成定时排尿习惯,每2~3小时去一次厕所。
4.产后运动要适度:可先从温和运动开始,如产后散步、盆底肌修复瑜伽(选择有资质老师指导),等盆底肌恢复后再增加运动强度。
这些情况别拖延,及时就医很重要
出现以下情况,要及时去医院产后康复科或妇科就诊:
1.漏尿症状严重,漏尿量多,每天靠护垫才能出门,甚至安静坐着、躺着也漏尿。
2.坚持居家训练1-2个月,漏尿情况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3.漏尿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或下腹部、盆腔疼痛,阴道异常出血、分泌物增多、有异味等情况。
4.产后超过6个月,漏尿还没缓解。
结语
产后漏尿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丢人的事”,它是产后身体恢复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重视、科学康复就能慢慢改善。记住,你先是自己,再是妈妈。照顾好身体,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