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术后谵妄的真相 - 数字报刊系统 术后谵妄的真相 为啥要做心电图?答案在这! 鼻塞流涕,感冒还是鼻炎? 免疫球蛋白与孩子反复过敏、拉肚子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术后谵妄的真相

作者:博白县人民医院 梁永枚


在医院的麻醉复苏室里,常常会上演这样一幕:患者刚从麻醉中苏醒,原本温和的人突然变得躁动不安,有的大声呼喊,有的胡言乱语,甚至试图拔掉身上的各种管子。这让家属既担心又困惑,难道麻醉出了问题?患者是不是 “傻” 了?其实,这种情况很可能是术后谵妄所致。

麻醉复苏室:苏醒的“第一站”,也是风险的“高发区”

当手术结束,患者被推入麻醉复苏室时,他们尚未完全摆脱麻醉药物的影响。此时,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需要被严密监测,因为麻醉残留、疼痛刺激或潜在并发症可能在此阶段集中显现。

典型场景:一位65岁的老人做完腹部手术后,在复苏室突然挣扎起身,大声喊叫“有老虎追我”,双手在空中乱抓。护士迅速按住他,检查发现并无疼痛或出血,但老人眼神迷离,对问话答非所问——这正是术后谵妄的典型表现。

术后谵妄:不是“发疯”,而是大脑的“短暂混乱”

术后谵妄是一种急性、可逆的脑功能障碍,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如不认识人、不知时间地点),常伴随幻觉、情绪波动或行为异常。它通常在术后24~72小时内出现,多数患者会在数天至一周内恢复,但少数人可能留下长期认知障碍。

为何会发生?

1.麻醉药物的“余威”:部分麻醉药(如苯二氮?类、阿片类)可能干扰大脑神经递质平衡,导致意识混乱。

2.手术与炎症的“双重打击”:大型手术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影响脑部微循环,尤其对老年人或已有认知功能下降的患者更易诱发谵妄。

3.疼痛与睡眠剥夺:术后疼痛、环境噪声(如监护仪警报)或夜间频繁护理可能干扰睡眠,加剧谵妄风险。

4.基础疾病“雪上加霜”:高血压、糖尿病、痴呆症等慢性病会降低大脑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

麻醉复苏室的“生死时速”:30分钟决定预后

在麻醉复苏室,医护人员需在患者苏醒的“黄金30分钟”内快速识别谵妄迹象,并采取干预措施。这一过程如同“排雷”:

1.评估与监测:使用CAM-ICU(重症监护谵妄筛查量表)等工具,通过观察患者注意力、意识水平等指标,1分钟内完成初步判断。

2.环境调整:降低噪音、调暗灯光、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为患者创造“安静苏醒”环境。

3.药物干预:对严重躁动者,可能短期使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或镇静剂,但需严格掌握剂量,避免抑制呼吸。

4.非药物支持:让家属轻声呼唤患者名字、握住其手,通过熟悉的声音和触感增强安全感;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也有助于缓解焦虑。

家属必知:如何配合,降低风险?

术后谵妄虽多可逆,但家属的配合能显著改善预后:

1.术前沟通:主动告知医生患者的用药史(如抗抑郁药、安眠药)、认知状态(如是否常忘事)及睡眠习惯。

2.术后探视:复苏室通常不允许家属进入,但可以在患者转回病房后,通过以下方式帮助:

保持耐心:谵妄患者可能拒绝护理或攻击他人,切勿强行制止,可轻声安抚或转移注意力。

提供“熟悉线索”:带上患者的老花镜、手表或家庭照片,帮助其重建时间与空间感。

避免过度刺激:一次只安排一位亲属探视,减少提问,多通过非语言方式(如微笑、点头)传递支持。

3.长期预防:对高风险患者(如老年人),术前可进行认知训练(如记忆游戏),术后鼓励早期活动,减少卧床时间。

科学认知:谵妄≠“精神病”,更非“医疗事故”

许多家属将术后谵妄误认为“医疗事故”或“患者精神问题”,实则大错特错。谵妄是机体对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如同发烧是感染的信号一样,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它的发生与医护操作无关,但通过规范管理可显著降低风险。

研究进展:近年来,多模式镇痛(联合使用不同机制的药物)、区域神经阻滞(减少全身麻醉药用量)等技术已显著降低谵妄发生率。同时,术后使用右美托咪定(一种镇静药)被证实可改善老年患者睡眠质量,减少谵妄。

结语

麻醉复苏室的每一分钟,都是医护人员与谵妄的“时间赛跑”。而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则是这场战役中不可或缺的“后勤保障”。当我们揭开术后谵妄的真相,便会明白:它不是噩梦,而是身体在提醒我们——关注脆弱的大脑,呵护每一个苏醒的灵魂。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