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谵妄,这个让许多家属闻之色变的名词,常像一团迷雾笼罩在脑部手术后的病房里。患者可能突然变得情绪暴躁、胡言乱语,甚至认不出最亲的家人;而家属则陷入焦虑:是手术失败了?还是患者“疯”了?作为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我想告诉大家:术后谵妄是脑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但通过科学的家属护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顺利康复。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面纱,手把手教您如何应对。
术后谵妄:不是“精神病”,而是大脑的“警报灯”
术后谵妄的核心,是大脑在手术后发出的“求救信号”。它通常表现为:
注意力涣散:患者可能突然盯着天花板发呆,对医生的提问答非所问;
昼夜颠倒:白天昏睡,晚上却像“打了鸡血”一样折腾;
记忆错乱:可能把护士当成女儿,或坚称自己“还在上班”;
情绪失控:前一秒还在哭,下一秒就挥拳打人。
这些表现与痴呆、抑郁完全不同——痴呆是缓慢进展的认知衰退,而抑郁以持续低落为主。术后谵妄就像一场“大脑感冒”,来得急,去得也快,但若处理不当,可能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增加肺部感染、跌倒等风险。
家属的“火眼金睛”:如何早期发现谵妄?
术后谵妄的“戏码”往往在夜间上演,家属需特别留意这些信号:
行为反常:平时温和的患者突然骂人,或反复扯掉输液管;
认知“断片”:问“今天几号”,患者可能回答“1998年”;
幻觉“上线”:患者声称“看到天花板上有蛇”,或听到“有人在骂他”;
身体“不听话”:想坐起来却摔倒,或小便失禁。
关键提醒:若患者出现呼吸急促、高烧或自伤倾向(如撞头),需立即联系医生!这可能是谵妄合并其他严重问题的信号。
家属护理四大“护身符”:安全、沟通、细节、情绪
1. 安全第一:打造“防跌倒、防误伤”的病房
术后谵妄患者常因意识模糊而受伤。家属需:
移除床边水杯、手机等杂物,防止碰倒;
床栏拉起,地面铺防滑垫,夜间开小夜灯;
若患者试图拔管或下床,不要强行按压,可轻声说:“我们再躺5分钟,好吗?”同时按铃呼叫护士。
2. 沟通有术:用“简单+耐心”化解混乱
患者谵妄时,大脑像一台“卡顿的电脑”,无法处理复杂信息。家属需:
一次只问一个问题:“饿不饿?”而不是“想吃什么?粥还是面条?”;
用熟悉的事物“锚定”记忆:在床头放一张全家福,或播放患者最爱的老歌;
避免争论:若患者说“现在是1990年”,不必纠正,可顺着说:“那会儿你刚工作,真年轻啊!”
3. 细节决定成败:吃、睡、痛的精细管理
睡眠保卫战:白天拉上窗帘模拟夜晚,减少探视;晚上9点后关大灯,留一盏暖光小灯;
饮食防误吸:患者坐起或半卧位进食,避免躺着吃;若吞咽困难,可打成糊状;
疼痛“翻译器”:患者皱眉、捂头时,可问:“是不是头很疼?我们请医生来看看。”
4. 情绪支持:做患者的“定海神针”
谵妄患者的情绪像过山车,家属需:
握握手,传递安全感:轻轻握住患者的手,说“我在这儿,别怕”;
用音乐“疗愈”:播放患者年轻时爱听的戏曲或红歌,能快速安抚情绪;
记录“谵妄日记”:记下患者发作的时间、表现(如“22:00 喊妈妈,持续10分钟”),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避开三大“雷区”:这些错误千万别犯!
雷区1:“患者清醒了就没事了”
谵妄可能反复,即使白天正常,夜间仍可能发作。需持续观察3~5天。
雷区2:“用绳子绑住就老实了”
约束患者可能引发挣扎、受伤,甚至加重谵妄。正确做法是呼叫护士,必要时使用药物镇静。
雷区3:“谵妄是手术做坏了”
谵妄多由麻醉药物残留、疼痛、感染等引起,与手术技术无关。医生会通过检查排除其他病因。
预防胜于治疗:术前能做的“功课”
若患者即将接受脑部手术,家属可提前准备:
术前沟通:告诉患者“手术后可能糊涂几天,但会慢慢好起来”,减少恐惧;
物品准备:带一件患者最爱的旧衣服(有熟悉的气味),或一张全家福;
学习基础护理:向护士学习如何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
结语
术后谵妄就像一场短暂的“大脑迷路”,而家属的耐心、细心和爱心,是帮患者找到回家路的“指南针”。记得: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医生、护士会和您并肩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