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多由病毒引起。虽然症状通常不重,但会带来不适,影响工作和生活。许多人习惯自行到药店购买药物缓解症状。市面上的感冒药种类繁多,名称相似但成分各异,若选药不当,可能无法缓解症状,甚至引发不良反应。了解感冒的常见类型、主要症状及对应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科学合理地选择药品。
明确感冒类型,区分对症治疗
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流感)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普通感冒起病较缓,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喉咙痛、轻微咳嗽等,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流感则起病急,症状较重,常伴有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
治疗上,普通感冒以缓解症状为主,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流感患者若在发病48小时内就诊,医生可能开具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抗病毒药物,以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风险。普通人群不应自行服用此类处方药。
认识复方感冒药,避免重复用药
药店里多数感冒药是复方制剂,一片药里含多种成分,可针对不同症状。常见成分及作用如下:
1.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能退烧、缓解头痛等。但对乙酰氨基酚每日最大剂量不超4000毫克,过量伤肝,服药时避免同时饮酒或用含该成分的其他药。
2.缩血管药:如伪麻黄碱,可减轻鼻黏膜充血、缓解鼻塞。高血压等患者慎用,因其可能升高血压或加快心率。
3.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能减少打喷嚏等,但可能引起嗜睡等。从事驾驶等工作的人群应避免使用。
4.镇咳药:如右美沙芬,可缓解干咳,痰多者不宜用,以免抑制排痰。
5.祛痰药:如愈创甘油醚,可稀释痰液、促进排出,适用于咳嗽有痰的情况。
不同品牌感冒药成分可能相同或相似,同时服用多种易致某一成分过量,增加肝肾负担或引发不良反应,如同时服两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所以,选购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成分”列表,避免重复用药。
根据症状选择合适药物
选药应依据自身主要症状,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1.仅有鼻塞、流涕、打喷嚏:可选用含伪麻黄碱和抗组胺药的药物。若白天需保持清醒,可选择不含氯苯那敏或苯海拉明的制剂,或使用单一成分的伪麻黄碱类滴鼻剂(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
2.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应选择含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的药物。若体温低于38.5℃且无明显不适,可暂不服药,多饮水、休息观察。
3.干咳明显:可选用含右美沙芬的止咳药。若咳嗽持续加重或伴有胸痛,应及时就医。
4.痰多不易咳出:应使用含愈创甘油醚、氨溴索等祛痰成分的药物,帮助痰液排出。避免与强效镇咳药同时使用。
5.症状多样:如同时有发热、鼻塞、咳嗽等,可选用复方制剂。务必核对成分,避免与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成分重复。
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1.儿童:2岁以下婴幼儿不建议使用非处方感冒药。6岁以下儿童应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专为儿童设计的药品,按体重或年龄给药,不可将成人药减量使用。避免使用含可待因或含多种成分的复方制剂。
2.老年人:常合并慢性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应谨慎使用含解热镇痛药、伪麻黄碱的感冒药,避免加重心脏或肾脏负担。建议咨询医生或药师后用药。
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许多感冒药成分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孕期尽量避免用药,必要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可用于退热止痛。
4.慢性疾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肝病、肾病患者选择感冒药时需格外谨慎。例如,含伪麻黄碱的药物可能升高血压;含糖制剂可能影响血糖控制。应告知药师自身健康状况,获取专业建议。
正确用药,关注安全
正确用药需时刻关注安全。要严格依照说明书推荐剂量与频次服药,切不可擅自加量或延长用药时间。服药期间务必禁酒,酒精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增肝损伤风险,和抗组胺药合用会加重嗜睡。若服药3天症状未改善或加重,像持续高热、咳嗽加剧等,应及时就医排查。此外,感冒时多喝水、充分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利于身体恢复。
总结
感冒虽常见,用药需科学。消费者应学会识别自身症状,了解常用感冒药成分及作用,避免重复用药和不合理搭配。对于症状复杂、基础疾病较多或特殊人群,建议在药师指导下选药,确保安全有效。理性对待感冒,正确使用药物,才能更快恢复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