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一种因心脏供血血管突然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并发生坏死的严重疾病。近年来,心梗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心梗发病急、进展快,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医学上有一个关键概念——黄金四分钟,指的是在患者心脏骤停后的前四分钟内采取正确急救措施,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
认识心梗的典型症状
及时发现心梗征兆是启动急救的第一步。典型症状包括:
胸痛或胸闷:大多数患者在静息或轻度活动时突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紧缩样疼痛,程度剧烈,持续时间通常超过15分钟,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不能完全缓解。
放射性疼痛:疼痛可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背部或上腹部放射,部分患者误以为是胃痛或肩周炎。
伴随症状:常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心悸、呼吸困难、头晕甚至突然晕厥。
需特别注意的是,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和女性。他们可能没有明显胸痛,仅表现为极度乏力、气短、上腹部胀痛、牙痛或精神恍惚。这类“沉默型心梗”更容易被忽视,延误救治时机。
一旦出现上述任何可疑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坐下或平卧休息,同时拨打急救电话120,切勿自行驾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
为什么黄金四分钟如此关键
心梗最致命的并发症是心室颤动(室颤),即心脏电活动紊乱,导致心肌无效颤动,无法泵血。此时,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大脑供氧停止。
心脏骤停后10秒内,患者意识丧失;
30秒内,自主呼吸停止;
4分钟内,脑细胞开始发生不可逆损伤;
6分钟后,脑组织可能出现永久性损伤;
超过10分钟未进行有效抢救,存活率极低。
由于救护车到达现场平均需要8-12分钟,专业急救人员无法在“黄金四分钟”内赶到。因此,现场第一目击者能否立即采取正确急救措施,成为决定生死的关键。
急救护理的四个关键步骤
在等待救护车的同时,现场人员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步:识别与呼救
发现有人突发胸痛、意识丧失、呼吸异常,应立即判断其反应和呼吸。轻拍患者双肩,在耳边大声呼喊。若无反应且呼吸不正常(如喘息样呼吸),即可判断为心脏骤停。此时应大声呼救,指定现场某人立即拨打120,并寻找最近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第二步: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
将患者平放在硬质平面上,施救者跪于患者一侧。
胸外按压:双手掌根重叠,置于患者胸骨中下段(两乳头连线中点),手臂伸直,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下压。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按压后让胸廓充分回弹,尽量减少中断。
人工呼吸(如具备能力):每30次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开放气道(仰头提颏法),捏住患者鼻子,口对口吹气1秒,观察胸廓隆起。若无法或不愿进行人工呼吸,可仅进行持续胸外按压。
第三步:尽快使用AED
AED是一种智能急救设备,能自动分析心律,并在需要时提示电击除颤。使用方法简单:
打开AED电源;
按图示将电极片贴于患者裸露的胸部(右上胸和左下胸);
AED自动分析心律,如提示“建议除颤”,确保无人接触患者后,按下电击按钮;
电击后立即继续心肺复苏,直至患者恢复意识或急救人员到达。
公共场所如机场、车站、商场等已逐步配置AED,公众应了解其位置和使用方法。
第四步:保持现场安全与持续监护
在急救过程中,确保现场环境安全,避免二次伤害。持续观察患者反应和呼吸,配合急救人员交接病情。若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将其置于稳定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待专业救治。
预防与健康教育
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等均为心梗高危因素,应定期体检,遵医嘱治疗。
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减少盐、油、糖摄入;坚持适度运动;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有心脏病史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并告知家人存放位置。
学习急救技能:鼓励公众参加心肺复苏和AED使用培训,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总之,急性心梗的抢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黄金四分钟不仅是医学概念,更是每一个公民应掌握的急救常识。掌握识别症状、及时呼救、实施心肺复苏和使用AED的技能,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让我们共同行动,普及急救知识,构建更安全的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