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腹泻别急着止泻 补液盐使用小贴士 - 数字报刊系统 孕期腿抽筋疼,补钙是“救星” 输血前,血型配对很重要 频繁弯腰,腰椎如何巧妙呵护 腹泻别急着止泻 补液盐使用小贴士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腹泻别急着止泻 补液盐使用小贴士

作者:河池市人民医院 谭超明

腹泻是生活中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历过。每当腹泻发生,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赶紧用止泻药止住,认为不拉肚子了就好了,还有人觉得腹泻是小毛病,靠“扛着”就能自愈。但实际上,这些做法可能存在风险,腹泻时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拉这个动作,而是随之而来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补液盐作为应对腹泻的关键工具,能有效预防和缓解脱水。本文将从科学角度,为大家讲解腹泻时为何别急着止泻,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补液盐,帮助大家在面对腹泻时做出正确处理。

腹泻别急着止泻: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

腹泻并非完全是坏事,它其实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肠道受到细菌、病毒感染,或摄入不洁食物后,肠道黏膜会受到刺激,此时身体会通过腹泻的方式,将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如病原体、毒素)快速排出体外,减少这些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对肠道的进一步损伤。如果盲目使用强效止泻药,虽然能暂时停止腹泻,但会导致有害物质滞留在肠道内,反而可能加重肠道感染,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肠道炎症扩散。

生活中,人们应对腹泻的错误做法还有很多。除了立即用止泻药,还有人腹泻后只喝白开水,认为只要补水就行;也有人因为担心“拉”而不敢吃东西,导致身体营养不足。这些做法都忽略了腹泻的核心风险——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所以,面对腹泻,首先要做的不是止泻,而是预防和纠正脱水。

补液盐:腹泻时的“救命水”

要预防和纠正脱水,关键在于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而补液盐就是专门针对这一需求设计的。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不能用白开水、淡盐水代替补液盐?其实,腹泻时身体流失的不仅是水分,还有大量的钠离子、钾离子等电解质,这些电解质对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白开水只能补充水分,无法补充电解质;淡盐水虽然能补充部分钠离子,但钾离子等其他电解质含量不足,且浓度难以掌握。

补液盐则不同,它按照科学的比例配置了水分、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等,能精准补充身体流失的物质,快速恢复体内电解质平衡,有效预防和缓解脱水。无论是成人,还是老人、婴幼儿、孕妇,甚至是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病患者(需选择对应专用剂型或遵医嘱),腹泻时都可以使用补液盐,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当出现口干舌燥、嘴唇干裂,排尿次数比平时减少、尿量明显变少且颜色变深,头晕、乏力、走路没力气,以及用手捏起皮肤后,皮肤恢复平整的速度变慢等情况时,就说明可能已经出现脱水,需要立即使用补液盐。

补液盐的正确使用方法

正确使用补液盐,才能发挥其最佳作用,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对类型,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补液盐有I、Ⅱ、Ⅲ三种剂型,其中补液盐Ⅲ是首选,它的渗透压更适合人体,补液效果更好,对肠道的刺激也更小。购买时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比如糖尿病患者要选择无葡萄糖型补液盐,避免血糖升高。

2.正确冲调口服补液盐Ⅲ需严格遵循配比,以5.125g规格为例,必须整袋一次性溶解于250ml温开水中,水温控制在40℃左右,不可用开水冲泡以防破坏有效成分,冲调时需充分搅拌至粉末完全溶解,且严禁拆分包装分次冲调,避免浓度失衡。浓度把控至关重要,水量不足会使溶液渗透压升高,引发胃肠道不适甚至增加高钠血症风险;水量过多则浓度过低,无法纠正电解质紊乱,冲调后也不可添加糖、果汁等,或额外加水稀释。

3.服用口服补液盐Ⅲ需尽早,腹泻一开始即应服用,无需等待明显脱水症状。剂量按脱水程度与人群调整,无脱水者每次稀便后服用,成人约100~150ml,儿童按年龄酌定;轻中度脱水者按50~75ml/kg 体重计算,成人4~6小时内服完,儿童4小时内服完。服用需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成人分次饮用,婴幼儿用勺子或滴管每隔3~5分钟喂5~10ml,出现呕吐则停10分钟后再缓慢喂服,且不可与母乳、配方奶混合喂服,配好的溶液室温下24小时内喝完,凉了可隔水温热,禁止直接加开水。

4.保存方法,未冲调的补液盐要密封好,放在阴凉、干燥、避光的地方,防止受潮变质;冲调好的补液盐在室温下(25℃以下)保存不超过24小时,放入冰箱冷藏不超过48小时,超过时间后就不能再服用了,以免滋生细菌。

总结

腹泻虽然常见,但处理不当可能会带来严重风险。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能改变腹泻就止泻的错误观念,认识到补液盐的重要性,并掌握其正确使用方法。面对腹泻时,科学应对,必要时及时就医,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