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老张平日爱喝酒又喜欢吃扣肉等油腻食物,前几日与几个好哥们聚到一起又吃又喝,不胜开心,夜间突遭刀割般腹痛,直不起腰直冒冷汗且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被家人紧急送医后确诊急性重症胰腺炎。被送往ICU治疗,在ICU治疗期间,他疼得整夜难眠,哭着问医生疼痛何时能止。其实,像老张这样的患者不在少数,重症胰腺炎的疼痛堪称“医学界最剧烈疼痛之一”,如钝刀反复切割内脏,令人痛不欲生。然而很多人不知,科学镇痛不仅能缓解痛苦,更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为什么胰腺炎会这么疼?——这是身体在“自爆”的警告
想象一下,你的胰腺突然变成了一个膨胀的气球,包膜被撑得紧绷绷的;同时,里面的消化酶开始“自相残杀”,腐蚀周围的血管和组织;肠道像被堵住的管道,胀得快要爆炸——这就是胰腺炎患者的真实感受。
胰腺炎疼痛有三个特点:
1. 位置特殊:从肚脐周围开始,像一条带子缠到后背,弯腰时疼痛加剧(因为挤压了胰腺)。
2. 持续升级:刚开始是隐隐作痛,几小时内可能变成剧烈绞痛,吃药都压不住。
3. 牵连全身:疼痛会引发“连锁反应”——心跳加快、血压飙升、呼吸急促,甚至导致器官衰竭。
在此关键提醒:疼痛程度和病情轻重不一定成正比。有些患者疼得昏天黑地,检查发现只是轻度水肿;而有些人看似能忍受,实则胰腺已出现大面积渗出及坏死。
镇痛方案怎么选?——分级诊疗,精准打击
面对这种“要命”的疼痛,医生有一套“组合拳”:从最简单的姿势调整,到精准的神经阻滞,层层递进。
第一招:非药物镇痛——不用吃药也能缓解
姿势魔法:把病床抬高30度,膝盖下垫个枕头,让身体呈现“蜷缩状”。这个姿势能减少胰腺受到牵拉,就像给膨胀的气球松了松绑,来减轻患者的疼痛。
神器减压:留置一根鼻胃管,把胃里的气体和液体抽出来。减轻肠道胀气,对胰腺的挤压减轻,疼痛自然就缓解了。
心理暗示:疼痛会放大焦虑,而焦虑又会加重疼痛。这时候,护士会教患者做“深呼吸训练”:用鼻子慢慢吸气,让肚子像气球一样鼓起来,再用嘴缓缓呼气。配合轻柔的音乐,很多患者表示“能分散注意力”来缓解疼痛。
特别提醒:千万别用热水袋敷肚子!因为高温会加速血液循环,可能会加重胰腺出血风险,因此不但不能减轻疼痛,可能还会加重疼痛。
第二招:药物镇痛——选对“止痛药物”是关键
首选“温柔派”:芬太尼透皮贴像一张创可贴,贴在皮肤上就能持续释放止痛成分,避免了打针的痛苦,对呼吸抑制的风险也更低。
慎用“猛药”:吗啡虽然止痛强,但可能让胰腺的“出口”(Oddi括约肌)痉挛,反而加重疼痛。
联合作战:把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和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一起用,能减少单一药物的剂量,降低副作用风险。
患者须知:止痛药不是“疼了才吃”,而是要按时按量服用。就像给火苗浇水,定时浇才能彻底扑灭。
第三招:介入镇痛——终极“止痛大招”
如果药物也压不住疼痛,医生会考虑更精准地干预:
神经阻断:在超声引导下,把局麻药注射到腹腔神经丛(胰腺的“疼痛开关”),能立即缓解70%以上的疼痛。
内镜“疏通”:如果是胆结石堵住了胰腺,医生会用内镜放个支架,把“堰塞湖”里的液体引出来。
手术清创:对于胰腺坏死严重的患者,清除坏死组织就像清理“腐烂的水果”,虽然创伤大,但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特别提醒家属注意:这些操作需要专业医生严格评估风险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治疗方案,不是越早做越好。
护理细节决定成败——这些“小事”能救命
疼痛日记:护士会教患者用1-10分给疼痛打分,并记录发作时间、吃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便秘预警:阿片类止痛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有便秘。患者要根据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饮食,病情允许情况下可吃一些火龙果、西梅等一类通便食物减轻便秘,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开塞露等药物通便。
呼吸监测:止痛药可能抑制呼吸,家属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及胸廓起伏。如果呼吸变浅变慢,要立即叫护士。
误区澄清:
“忍一忍就过去了”:疼痛会引发全身炎症风暴,拖得越久越危险。
“打杜冷丁最管用”:这种老药代谢慢,容易蓄积中毒,导致手脚震颤。
“热敷能缓解”:高温可能让胰腺出血更严重,就像“火上浇油”。
结语:镇痛不是终点,而是治疗的开始
老张在ICU历经两周药物镇痛、神经阻滞及营养支持,终能下床。他感慨曾误以为用止痛药是软弱,如今方知控痛才能更好抗病。最后提醒大家:酒后或暴饮暴食后若持续腹痛伴恶心呕吐,速就医!重症胰腺炎黄金救治仅72小时,早救治,早镇痛一分,便多一分生存希望。疼痛是求救信号,科学镇痛是为生命争取时间的“缓冲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