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妇科门诊中,“子宫肌瘤” 是高频词汇。不少女性看到检查报告上的 “瘤” 字就心跳加速,担心是恶性肿瘤。其实,子宫肌瘤虽带 “瘤” 字,却和恶性肿瘤有本质区别。今天我们就科学认识这种常见妇科良性病变,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子宫肌瘤的本质:并非恶性肿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作为支持组织。从病理性质看,它属于良性病变,不会像恶性肿瘤那样无限制增殖、侵犯周围组织或远处转移。
临床数据显示,30 岁以上女性中约 20% 会出现子宫肌瘤,多数人肌瘤体积小、无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这种病变生长速度通常缓慢,女性绝经后,因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多数肌瘤会逐渐萎缩甚至消失。
哪些人容易被子宫肌瘤 “盯上”
子宫肌瘤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临床观察发现以下人群相对高发:
1.育龄期女性:30-50 岁之间较为常见,此阶段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而子宫肌瘤生长与雌激素关系密切。
2.有家族遗传史的女性:母亲或姐妹患病,本人患病风险会增加。
3.激素水平异常者: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药物或保健品,可能刺激肌瘤生长。
4.肥胖女性:肥胖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增加发病几率。
子宫肌瘤的常见症状:并非都有明显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但肌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或位置特殊时,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月经改变:最常见症状,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因肌瘤使子宫腔面积增大,子宫内膜脱落时出血量增多,同时影响子宫收缩。
2.腹部肿块:肌瘤增大使子宫超过孕 3 个月大小或位于子宫底部时,可在腹部摸到质地较硬、表面光滑、可活动、无压痛的肿块。
3.白带增多:肌瘤使子宫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加之盆腔充血导致。若肌瘤感染、坏死,可能出现脓性、血性白带,伴有异味。
4.压迫症状:前壁肌瘤可压迫膀胱引起尿频、尿急;后壁肌瘤可压迫直肠导致便秘、排便困难;阔韧带肌瘤可压迫输尿管引起肾盂积水。
5.腹痛、腰酸:一般不引起疼痛,但若肌瘤发生红色变性、蒂扭转,会出现急性腹痛,伴恶心、呕吐。肌瘤较大时,牵拉子宫韧带可引起腰酸、下腹坠胀。
6.不孕或流产:较大肌瘤影响子宫腔形态,阻碍受精卵着床或影响胚胎发育,导致不孕或流产。
子宫肌瘤的诊断:多种方法结合
诊断不难,医生常结合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确诊。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三合诊,触摸子宫,初步判断肌瘤大小、位置、数量。B 超检查最常用,无创便捷准确,能清晰显示肌瘤位置、大小、数量等信息。磁共振成像(MRI)对较大复杂肌瘤,可提供更详细信息,判断性质及是否变性。宫腔镜可直接观察子宫腔,对黏膜下肌瘤诊断意义大;腹腔镜观察子宫表面及盆腔,助诊浆膜下肌瘤。
子宫肌瘤的治疗:并非都需要手术
治疗要综合患者年龄、症状、肌瘤情况及生育需求等,制定个体化方案:
观察等待:肌瘤小、无明显症状,尤其是近绝经女性,每3 - 6个月做一次B超复查。绝经后肌瘤多自行萎缩。
1.药物治疗:适合症状轻、近绝经或不宜手术者。常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 - a)、米非司酮等。GnRH - a抑制卵巢功能使肌瘤缩小,但停药可能复发,长期用或致骨质疏松;米非司酮拮抗孕激素缩小肌瘤,不宜长期用。
2.手术治疗:适用于肌瘤大、症状明显、药疗无效或有恶变倾向者。肌瘤切除术保留子宫,适合有生育需求者;子宫切除术适合无生育需求、肌瘤大且症状严重或疑似恶变者。
3.中医中药治疗:通过中药、针灸等治疗,祛除寒湿,改变体内环境,达到缩小子宫肌瘤目的。
4.其他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术、高能聚焦超声等创伤小、恢复快,但适用范围窄,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子宫肌瘤的预防:从生活细节入手
虽发病原因未完全明确,但通过以下生活方式调整,可降低发病风险:
1.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维持体重正常。
2.合理饮食:减少含雌激素较高的食物(如蜂王浆、雪蛤等)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的食物。
3.避免滥用激素类药物和保健品:如需使用含雌激素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定期体检:女性应定期妇科检查,尤其是 30 岁以上女性,以便早期发现、治疗。
总之,子宫肌瘤是常见妇科良性病变,并非恶性肿瘤。只要正确认识,定期体检,遵循医生建议科学治疗和管理,就不必过于恐慌。希望本文能让更多女性了解子宫肌瘤,摆脱不必要的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