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儿童蛀牙多,不止一块糖那么简单 - 数字报刊系统 结石术后多喝水,这些细节要注意 错过疫苗接种,怎么办才好 儿童蛀牙多,不止一块糖那么简单 痛风发作期冷敷热敷的正确选择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童蛀牙多,不止一块糖那么简单

作者:南宁市第二妇幼保健院 黄庆玲

“孩子明明很少吃糖,怎么还是满口黑牙?”在儿科门诊中,这样的疑问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许多家长将蛀牙简单归因于“吃糖”,却忽视了背后更复杂的科学逻辑。数据显示,我国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居高不下,但真正导致蛀牙的“元凶”,远不止一块糖果那么简单。  

蛀牙的“四重奏”:细菌、食物、牙齿与时间的共谋  

蛀牙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口腔内四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医学上称为“四联因素理论”。  

第一重:细菌的“酸攻”  

口腔中存在数百种细菌,其中变形链球菌是蛀牙的主要“推手”。它们会附着在牙齿表面,形成一层黏糊糊的牙菌斑。当孩子摄入糖分后,这些细菌会像“微型化工厂”一样,将糖分解为酸性物质。这些酸会逐渐溶解牙釉质(牙齿最外层的坚硬保护层),就像用酸腐蚀石头一样,最终形成龋洞。  

第二重:食物的“隐形助攻”  

虽然糖是细菌最爱的“燃料”,但可发酵碳水化合物才是更广泛的“帮凶”。除了显而易见的糖果、蛋糕,许多看似健康的食物也暗藏风险——  

黏性糖:软糖、麦芽糖等会长时间黏附在牙缝中,为细菌提供持续“能量”;  

隐形糖:果汁、乳酸菌饮料中的游离糖,以及饼干、薯片中的淀粉(在口腔中会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糖);  

药物糖衣:儿童止咳糖浆、维生素片等甜味药物,同样可能成为细菌的“大餐”。  

第三重:牙齿的“先天弱点”  

每个孩子的牙齿结构不同,有些人天生牙釉质较薄,或牙齿排列拥挤、窝沟较深,这些“设计缺陷”会让食物残渣更容易滞留,增加蛀牙风险。

此外,唾液的质量也至关重要——健康的唾液能中和酸性物质、冲洗牙面,但口干或唾液分泌不足的孩子,蛀牙概率会显著升高。  

第四重:时间的“累积效应”  

蛀牙的形成需要时间。偶尔吃一次糖,如果及时清洁牙齿,酸蚀作用可能被唾液中和;但若长期频繁摄入糖分,或刷牙不彻底,细菌产酸的时间就会延长,最终导致牙釉质不可逆的破坏。  

糖与蛀牙:被放大的“替罪羊”  

家长对糖的警惕不无道理,但“吃糖”与“蛀牙”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关键在于如何“吃”和如何“护”。  

糖的“危险吃法”  

频率比总量更重要:一天内分多次吃糖,比一次性吃完更危险。因为每次吃糖都会重启细菌的“产酸程序”,导致牙齿长时间处于酸性环境中。  

黏附性糖的危害:软糖、牛轧糖等黏性糖果会紧紧贴在牙面上,即使刷牙也难以彻底清除,为细菌提供“持久粮草”。  

睡前吃糖的“双重打击”:睡眠时唾液分泌减少,自洁能力下降,此时吃糖相当于给细菌“开绿灯”。  

容易被忽视的“护牙漏洞”  

刷牙方法错误:横着刷牙不仅清洁不彻底,还可能损伤牙龈;  

忽视牙缝清洁:牙刷只能清洁60%的牙面,牙缝中的食物残渣需要牙线或冲牙器辅助;  

夜奶不清洁:婴幼儿含着奶瓶入睡,牛奶中的乳糖会在口腔中发酵产酸,导致“奶瓶龋”;  

共用餐具:家长用嘴试温、吹凉食物,可能将致龋菌传染给孩子。  

科学护牙:从“被动治牙”到“主动防龋”  

蛀牙的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家长需要从饮食、清洁、医疗三方面构建防护网。  

饮食管理——聪明吃糖,减少“酸攻”  

控制游离糖:减少添加糖的摄入,选择天然食物(如水果代替果汁);  

缩短“酸蚀时间”:吃糖后立即用清水漱口,或咀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  

选择“护牙零食”:奶酪中的钙磷能修复牙釉质,坚果需磨碎后食用(避免整颗卡喉)。  

清洁方案——分龄护理,不留死角  

0-3岁:用纱布蘸温水擦拭牙龈,出牙后改用指套牙刷;  

3-6岁:教孩子用“圆弧刷牙法”(Fones法),使用含氟牙膏(米粒大小);  

6岁以上:学习“巴氏刷牙法”,每天用牙线清洁邻面。  

医疗干预——定期检查,早防早治  

涂氟:像给牙齿穿“防酸雨衣”,每年2-4次可降低50%龋患率;  

窝沟封闭:在恒磨牙的窝沟处涂布封闭剂,阻止食物残渣滞留;  

定期检查:每6个月进行一次专业涂氟和龋风险评估,将蛀牙扼杀在萌芽状态。  

结语:蛀牙防控,是一场“团队作战”  

蛀牙由细菌、食物、牙齿和时间共同导致,仅“戒糖”难防。家长要当好“护牙教练”,控制孩子糖摄入、科学清洁牙齿、定期口腔检查。乳牙影响咀嚼、发音,还为恒牙萌出“铺路”。从当下起,和孩子养成护牙好习惯。

小贴士:勿与孩子共用餐具防细菌传播;睡前1小时不进食;发现牙齿白斑或黑线及时就医,早期龋齿可逆!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