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错过疫苗接种,怎么办才好 - 数字报刊系统 结石术后多喝水,这些细节要注意 错过疫苗接种,怎么办才好 儿童蛀牙多,不止一块糖那么简单 痛风发作期冷敷热敷的正确选择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错过疫苗接种,怎么办才好

作者:靖西市渠洋镇岜蒙卫生院 黄花培

疫苗,是现代医学赠予人类最珍贵的“健康盾牌”。它默默守护着每个生命阶段,让麻疹、脊髓灰质炎等曾令人闻之色变的传染病逐渐淡出视野。然而,生活中总有些意外打乱计划:孩子突然发烧、家长工作繁忙、外出旅行错过接种日……当“按时接种”变成“错过接种”,许多人陷入焦虑:之前打的疫苗还有效吗?现在补种还来得及吗?本文为您拨开迷雾,提供科学、实用的解决方案。

疫苗接种的“时间密码”:为何强调按时

疫苗的免疫程序并非随意设定,而是基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规律和病原体的传播特点精心设计的。

例如,婴儿出生时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消退,此时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能为其建立第一道防线;而麻腮风疫苗需在8月龄和18月龄分两次接种,是为了通过“二次刺激”强化免疫记忆,形成持久保护。

但“按时”并不等同于“必须精确到天”。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时间表通常设定了一个“推荐窗口期”,如百白破疫苗第3剂推荐在6月龄接种,但实际允许在5—8月龄内完成。这种灵活性既考虑了儿童个体差异,也为家长预留了调整空间。

真正的“禁忌”是无限期拖延——随着年龄增长,某些疫苗的接种效果会下降,甚至失去补种机会(如卡介苗需在3月龄内完成基础接种)。

错过接种后:分三步科学补救

第一步:冷静评估,避免“病急乱投医”  

发现漏种后,家长无需自责或恐慌。

首先,通过预防接种证或线上平台(如“健康云”“金苗宝”)查询漏种的具体疫苗种类和剂次,明确“缺什么、缺几针”。例如,若漏种的是乙肝疫苗第3剂,且孩子已满12月龄,则需尽快补种;若漏种的是流感疫苗(每年接种),则无需纠结“错过时间”,因为新季度的疫苗上市后随时可接种。

第二步:个性化补种方案,遵医嘱是关键  

联系社区接种门诊或儿科医生,根据孩子的年龄、健康状况调整接种计划。医生可能会建议—— 

优先补种高风险疫苗:如含麻疹成分疫苗、脊灰疫苗等,这些疾病在人群密集环境中易暴发,补种刻不容缓;  

缩短间隔,加速完成程序:如乙肝疫苗第2、3剂原本需间隔2个月,若孩子已超龄,医生可能建议缩短至1个月;  

选择联合疫苗减少针次:五联疫苗(百白破-脊灰-Hib)可同时预防5种疾病,比单独接种减少4次注射,适合漏种多剂次的儿童。  

第三步: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细节决定成败

若孩子近期患过感冒、腹泻,需待症状消失后1—2周再接种口服疫苗(如脊灰减毒活疫苗);若对鸡蛋过敏,接种流感疫苗前需告知医生,选择不含卵清蛋白的疫苗类型;成人若漏种HPV疫苗,即使超过26岁,仍可根据医生建议选择2价或4价疫苗补种。

避开三大误区,补种更安心

误区:“错过接种,之前打的就白费了”  

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即使漏种后续剂次,之前接种的疫苗仍会刺激身体产生基础抗体。例如,乙肝疫苗漏种第3剂后,孩子体内已有80%以上的保护力,补种后抗体水平会迅速回升至更高水平。

误区:“补种疫苗副作用更大”  

疫苗的不良反应主要与疫苗成分、个体体质有关,与是否补种无关。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补种疫苗的发热、局部红肿等反应发生率与正常接种无显著差异,家长无需过度担忧。

误区:“只有孩子需要补种疫苗”  

成人同样是疫苗保护的“盲区”。例如,带状疱疹疫苗可降低50岁以上人群患病风险;肺炎球菌疫苗对慢性病患者尤为重要;出国旅行前,黄热病、霍乱等疫苗更是“通行证”。成人应定期检查接种记录,主动补种。

预防为主:让“错过”成为“例外”

避免错过接种,关键在于建立“预防思维”——  

工具辅助:使用电子预防接种证,设置接种提醒;将疫苗日与家庭重要事件(如生日、体检)关联记忆;  

出行准备:跨区域接种时,携带预防接种证,全国任一接种单位均可补种;国际旅行前2个月咨询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提前规划疫苗接种;  

家庭共防:家长接种流感疫苗,既能保护自己,也能降低孩子感染风险。

结论

疫苗接种是一场“健康接力赛”,每一针都承载着对未来的守护。即使偶尔“掉棒”,科学补种仍能让我们重返赛道。请记住:错过接种不是终点,及时行动才是对孩子、对家人最负责的选择。立即翻开预防接种证,为健康查漏补缺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