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3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失眠用药有门道,助你一夜好眠 - 数字报刊系统 免疫查过敏原,避开致敏物 痛风与内分泌:肾脏不堪重负的隐情 哮喘来袭别慌张,日常护理有妙方 失眠用药有门道,助你一夜好眠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失眠用药有门道,助你一夜好眠

作者:来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韦艳宁

 

夜深人静,当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时,却有一部分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长期失眠不仅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还会降低免疫力,增加焦虑、抑郁甚至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面对失眠,不少人第一反应是吃点药,但药物种类繁多,如何科学选择、合理使用,是一门不容忽视的学问。

一、先明确:失眠不等于必须吃药

谈失眠用药前需明确:偶尔睡不着属正常,不必紧张。只有每周失眠超3次、持续超1个月,且明显影响白天状态,才可诊断为慢性失眠,此时应先尝试非药物干预。良好睡眠习惯是改善基础,如规律作息,睡前不喝咖啡、浓茶,减少晚间用电子设备,营造安静黑暗的睡眠环境。这些睡眠卫生教育对轻度失眠效果显著。若经4 - 6周行为调整仍无改善,再在医生指导下考虑药物治疗。

二、常见安眠药有哪些?怎么选?

目前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众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苯二氮?类药物

这类药物通过增强大脑中GABA神经递质的作用,实现镇静、催眠、抗焦虑功效。常见的有地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氯氮?、硝西泮、氟西泮等。它们起效迅速,不过长期使用易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突然停药可能出现反跳性失眠或戒断症状。通常建议短期使用(不超过4周),且老年人使用需谨慎,因其可能引发头晕、跌倒等风险。

2.非苯二氮?类药物

作用于GABA系统,但选择性更强,主要针对睡眠问题,副作用相对较小,成瘾风险较低。常见药物包括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唑吡坦、扎来普隆等。它们起效迅速,半衰期短,适合入睡困难者。不过部分人服用后可能出现味觉异常(如口苦)、短暂记忆模糊等问题。

3.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褪黑素是人体自然分泌的生物钟调节激素,夜晚分泌增多助人入睡。阿戈美拉汀、雷美替胺等模拟褪黑素作用,调节睡眠节律,尤其适用于昼夜节律紊乱或早醒型失眠。其优势是不易产生依赖,对情绪也有一定改善作用,但起效较慢,需连续服用数日才见效。

4.抗组胺药

一些感冒药或非处方助眠产品中含有此类成分,像苯海拉明、异丙嗪、赛庚啶等,因其具有镇静作用。但长期使用效果会减弱,且可能导致次日嗜睡、口干、便秘等问题,不推荐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5.其他辅助药物

某些抗抑郁药,如曲唑酮、米氮平、多塞平、阿米替林等,在低剂量时具有镇静作用,可用于伴有焦虑或抑郁的失眠患者。中药方面,如酸枣仁汤、安神补脑液、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丹等,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也可辅助使用,但需注意成分复杂,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三、用药五大注意事项

1.遵医嘱,不自行购药长期服用:安眠药属于处方药,必须由医生评估后开具。不同类型的失眠(入睡难、易醒、早醒)适用药物不同,切勿听信他人推荐或凭经验用药。

2.按需、间歇用药更安全:并非每晚都需服药。可采用按需服用方式,如预计当晚难以入睡时再用药。对于轻中度失眠者,建议每周用药3-4晚,而非连续每晚使用,以减少依赖风险。

3.注意服药时间:多数安眠药应在上床前5-30分钟服用,确保服药后立即准备睡觉。避免服药后进行活动,以防因头晕导致跌倒或意外。

4.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安眠药与酒精、某些止痛药、抗过敏药合用会增强中枢抑制,严重时可导致呼吸抑制。正在服用其他慢性病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者,务必告知医生全部用药情况。

5.逐步减量,避免突然停药:若需停药,应在医生指导下缓慢减少剂量,尤其是长期使用者。突然停药可能引发反弹性失眠、焦虑、心悸等不适。

四、特殊人群用药须谨慎

老年人:代谢慢,对药物敏感,易发生跌倒、认知障碍。应优先选择半衰期短、安全性高的药物,如右佐匹克隆,并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多数安眠药可能影响胎儿或婴儿发育,原则上不建议使用,必要时需由专科医生权衡利弊。

肝肾功能不全者:药物代谢受影响,易蓄积中毒,需调整剂量或避免使用。

五、药物为辅,健康管理为主

药物虽能缓解失眠,但仅是辅助手段,无法替代整体健康管理。真正的健康需饮食、情绪、睡眠与运动协同作用。理想治疗应药物+行为干预并行,尤其是认知行为疗法(CBT-I),通过纠正睡眠误区、培养良好习惯,从根源改善睡眠,实现身心全面修复。

总之,面对失眠,既不必恐慌,也不能盲目用药。了解药物特性,遵循科学指导,配合生活方式调整,才能真正实现一夜好眠。若失眠持续困扰生活,请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让每一个夜晚都成为身心修复的良机。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