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3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血糖不稳,中医调养有门道 - 数字报刊系统 无创筛查:开启唐氏早查新时代 肺结核的校园防控要点 体液蛋白低?小心肾病综合征 血糖不稳,中医调养有门道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血糖不稳,中医调养有门道

作者:容县自良镇中心卫生院 陈刚健


现代生活中,血糖问题备受关注。体检空腹血糖偏高、餐后血糖波动,或已处糖尿病前期、患糖尿病者,皆担忧“血糖不稳”。西医以药物、胰岛素、饮食与运动控糖,中医则从整体出发,强调“治未病”与个体化调理,在稳糖、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上独具优势。中医虽无“血糖”概念,但依多饮等典型表现归为“消渴”,认为其与先天、饮食、情志等有关,病机涉及肺脾肾三脏,久病还可能出现瘀血阻络。

辨清体质,分型调理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即根据个体不同表现进行分类调理。常见的血糖异常相关证型有以下几种:

1.阴虚燥热型:常见于疾病早期。表现为口干舌燥、饮水量大、容易饥饿、小便频多、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以滋阴清热为主,常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方剂加减。

2.气阴两虚型:多见于病程较长者。除口干、乏力外,还伴有气短懒言、自汗盗汗、心悸失眠、面色少华、舌淡红或有裂纹、脉沉细。治疗需益气养阴,常用生脉散、参芪地黄汤等。

3.脾虚湿盛型:这类人群常体型偏胖,食欲旺盛但易腹胀,大便黏腻不爽,口中黏腻,舌苔厚腻。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虚则水谷精微输布失常,易致血糖波动。治疗重在健脾化湿,可用参苓白术散、平胃散等加减。

4.瘀血阻络型:病程日久,常伴肢体麻木、疼痛、皮肤暗沉或有瘀斑、舌质紫暗或有瘀点。中医认为“久病入络”,高血糖状态易致血脉瘀阻。治疗需活血化瘀,常用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

辨证是调养的前提,不同体质和证型,调理方法截然不同,切不可盲目照搬他人经验。

饮食调养:药食同源,贵在节制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饮食是调养血糖的基础。基本原则是“定时定量、均衡搭配、清淡为主”。

1.主食选择:不宜完全不吃主食,应适当摄入全谷物、杂豆类和薯类,如糙米、燕麦、荞麦、绿豆、山药等,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升糖指数较低,有助于平稳餐后血糖。

2.蔬菜为王:每日应保证充足蔬菜摄入,尤其是深色叶菜和瓜茄类,如菠菜、芹菜、苦瓜、冬瓜等。苦瓜有清热解暑、明目解毒之效,现代研究也提示其可能有助于调节血糖。

3.蛋白质适量:选择优质蛋白,如鱼、鸡胸肉、豆腐、鸡蛋等,避免过多红肉和加工肉制品。

4.水果讲究时机:水果并非禁忌,但应选择低糖水果(如苹果、柚子、草莓),并在两餐之间少量食用,避免餐后立即吃水果导致血糖骤升。

5.忌口提醒:少吃甜食、油炸食品、含糖饮料;烹饪少用油、盐、糖,避免辛辣刺激。

情志与作息:身心同调

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思则气结”,长期情绪波动、压力过大、思虑过度会损伤肝脾,影响气机运行,进而干扰血糖稳定。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紧张,是调养的重要一环。可通过冥想、太极、八段锦、听音乐等方式疏解压力。

同时,规律作息至关重要。熬夜会扰乱人体阴阳平衡,影响脏腑功能,尤其伤及肝肾阴液,不利于血糖控制。建议保证充足睡眠,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顺应自然节律。

传统功法:动静结合

中医推崇“动则生阳”,适度运动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推荐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动作舒缓,适合各年龄段人群。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辅助降低血糖。

饭后散步也是简单有效的运动方式,建议餐后30分钟开始,慢走20~30分钟,既能助消化,又能防血糖骤升。

中药调理:遵医嘱,勿滥用

中药在调节血糖方面有一定辅助作用,如黄芪、山药、葛根、黄连、桑叶等,均有研究支持其潜在益处。但需强调:中药使用必须在专业中医师辨证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购买服用。中成药也需对症使用,避免误用或过量。中药调理重在改善整体状态,起效相对缓慢,需坚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果,不能期望“立竿见影”。

总之,血糖管理是一项长期工程,中医调养强调整体观和个体化,通过辨证施治、饮食调理、情志调摄、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帮助身体恢复内在平衡,从而实现血糖的平稳控制。对于已确诊糖尿病者,中医可作为西医治疗的有益补充,协同增效,减少并发症风险。但需注意,中医调养不能完全替代降糖药物,尤其在血糖明显升高时,应遵医嘱规范用药。

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才是稳定血糖的根本之道。及早干预,综合调理,让健康常伴身边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