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3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 如何警惕肝炎向肝硬化转变 - 数字报刊系统 痔疮来扰,坐姿调整很重要 心律失常:心脏发出的“语言” 季节传染病高发,怎样预防才靠谱  如何警惕肝炎向肝硬化转变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警惕肝炎向肝硬化转变

作者:崇左市大新县人民医院 冯永艳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承担着解毒、代谢、合成、储存等500多项重要功能。然而,它却被称为沉默的器官”——因为肝脏没有痛觉神经,即使出现损伤,早期也常常悄无声息。正因如此,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从肝炎一步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那么,肝炎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肝硬化的?普通人又该如何识别风险、及时干预?答案的关键在于:重视监测,科学管理。

肝炎肝硬化,但它是重要前站

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常见类型包括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FLD)等。其中,慢性乙肝和丙肝是我国肝硬化的主要病因。

肝炎若长期得不到控制,持续的炎症会刺激肝细胞反复损伤与修复,导致肝内纤维组织不断沉积。这个过程如同疤痕在肝脏内部悄悄蔓延。当纤维化发展到晚期,肝脏结构被破坏、变硬、变形,就进入了肝硬化阶段。并非所有肝炎都会发展为肝硬化。及时规范治疗、定期监测、健康生活方式,能有效阻断这一进程。

肝硬化的沉默信号,其实有迹可循

肝硬化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但并非毫无征兆。以下这些蛛丝马迹值得警惕:

1.疲劳乏力:不明原因的持续疲倦,休息后难以缓解;

2.食欲减退、腹胀:尤其饭后饱胀感明显,可能伴随恶心;

3.皮肤或眼睛发黄(黄疸):提示肝功能明显受损;

4.蜘蛛痣或肝掌:皮肤上出现形似蜘蛛的小红点,手掌发红;

5.体重下降、肌肉萎缩:尤其是未刻意减肥却明显消瘦;

6.牙龈出血、鼻出血: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所致;

7.下肢水肿或腹部膨隆:可能提示已出现腹水,进入失代偿期。

此外,男性可能出现乳房发育、性功能减退,女性可能出现月经紊乱。这些看似与肝脏无关的表现,实则可能是肝功能失代偿的信号。

关键防线:定期监测,科学评估

对于肝炎患者,定期监测是预防肝硬化的核心手段。即使没有症状,也不代表肝脏安然无恙。

1.肝功能检查:通过抽血检测转氨酶(ALTAST)、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可初步判断肝脏是否受损及损伤程度。

2.病毒学检测:乙肝患者需定期查乙肝病毒DNA载量,丙肝患者则需确认是否已清除病毒。病毒活跃是肝纤维化进展的重要因素。

3.肝纤维化评估:传统依赖肝穿刺活检,如今已有无创手段,如肝脏弹性成像(FibroScan)、血清纤维化指标(如APRIFIB-4)等,可安全、重复评估肝纤维化程度。

4.腹部超声或CT/MRI:可观察肝脏形态、表面是否粗糙、脾脏是否肿大、是否有腹水等肝硬化间接征象。

建议:慢性乙肝或丙肝患者,即使肝功能正常,也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评估;脂肪肝患者若合并肥胖、糖尿病、高血脂,同样需要定期监测。

阻断进展:治疗与调整生活方式双管齐下

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及时干预。一旦发现肝炎活动或纤维化迹象,科学治疗与健康生活方式的结合,是阻止病情向肝硬化发展的关键。

1.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对于乙肝,规范使用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可长期抑制病毒复制;丙肝则可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实现95%以上的治愈率。及时治疗能显著降低肝硬化风险。

2.控制代谢因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需积极控制体重、血糖、血脂。减重5%10%即可明显改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

3.戒酒至关重要:无论何种肝病,酒精都是加速器。酒精与病毒、脂肪协同作用,极大加快肝损伤进程。

4.避免乱用药物:许多中草药、保健品、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肝毒性。肝病患者用药前务必咨询医生。

5.接种疫苗防叠加伤害:乙肝患者应接种甲肝疫苗,避免叠加感染加重肝损伤。

早发现、早干预,肝硬化并非不可逆

过去认为肝硬化一旦形成就不可逆转,但近年研究证实:在代偿期(即尚未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阶段,通过有效病因治疗和综合管理,部分患者的肝纤维化甚至可部分逆转。

因此,关键在于”——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乙肝病毒携带者、长期饮酒者、肥胖合并脂肪肝者),主动体检远胜于被动等待症状出现。

结语

总之,肝脏虽沉默,但现代医学已为其发声提供了多种监测工具。肝炎向肝硬化的转变并非不可阻挡,关键在于科学认知、定期随访和积极干预。守护肝脏健康,从一次体检、一次复查、一次生活方式的改变开始。别让沉默的器官,在无声中走向不可逆的损伤。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