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张女士被一阵剧烈的腹痛惊醒,紧接着是频繁的腹泻。她强忍着不适,心想“睡一觉就好”,结果第二天不仅症状加重,还出现了发热和脱水,不得不请假输液治疗。这样的场景在消化呼吸内科并不少见。据统计,我国急性肠胃炎年发病率高达40%,但超过60%的患者选择“硬扛”或自行用药,导致病情延误。
肠胃炎的“真面目”
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主要由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也可因食物中毒、药物刺激(如阿司匹林)或过敏(如乳糖不耐受)诱发。
典型症状:
1.突发腹痛(多为绞痛或隐痛,集中在肚脐周围或下腹部,可能放射至腰部)。
2.腹泻(水样便或黏液便,每日3次以上,严重者可达10余次)。
3.恶心呕吐(可能伴随食欲减退、口腔异味)。
4.低热(体温≤38.5℃)或乏力、肌肉酸痛。
危险信号:若出现高热(>39℃)、血便(黏液血便或果酱样便)、持续呕吐(超过6小时无法进食)、意识模糊或尿量锐减(成人每日尿量<400ml),需立即就医,这可能是严重脱水、感染性休克或肠穿孔的征兆。老年人及儿童需格外注意:婴幼儿脱水可能导致脑损伤,老年人可能掩盖病情进展。
自救第一步:科学补液防脱水
腹泻和呕吐会导致大量电解质(如钠、钾、氯)流失,脱水是肠胃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引发肾衰竭或心律失常。
补液原则:
1.少量多次:每15分钟饮用1-2勺(约15~30ml)液体,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刺激肠胃。可用注射器或小勺缓慢喂食,防止呛咳。
选择对路:
1.轻度脱水:口服补液盐(ORS)、米汤、淡盐水(500ml温水+1.75克盐)、椰子水(天然电解质)。
2.儿童/老人:优先使用专用口服补液盐,避免自制糖盐水比例失调(糖过多会加重腹泻)。
3.禁忌:含咖啡因饮料(如可乐、茶)、纯果汁(高糖加重腹泻)、酒精、运动饮料(钠含量过高)。
案例:3岁患儿因腹泻呕吐入院,家长自行喂食纯苹果汁,导致渗透性腹泻加重。后改用ORS溶液,24小时内症状明显缓解。另一案例:青年男性因剧烈运动后饮用冰镇可乐缓解腹泻,反而引发胃痉挛。
饮食调理:给肠胃“减负”
1.急性期(24~48小时):
禁食?NO!可少量进食清淡流食,如稀粥、藕粉、清汤面,避免空腹引发胃黏膜损伤或低血糖。
忌口清单:乳制品(乳糖加重腹泻)、高纤维食物(芹菜、燕麦)、油腻食物(炸鸡、火锅)、辛辣调料、豆类(易产气)、未去皮水果(如葡萄、草莓)
恢复期(3~5天):
逐步过渡:从半流食(软米饭、蒸蛋羹)到低渣饮食(去皮苹果、鱼肉、豆腐),可尝试“BRAT饮食法”(香蕉、米饭、苹果泥、吐司)。
益生菌辅助:酸奶(需含活菌)或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可缩短病程1~2天,但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
2.误区警示:
“饿一饿就好了”:空腹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延缓胃黏膜修复,可能诱发胃溃疡。
“猛吃补身体”:过早进食高蛋白食物(如鸡蛋、牛奶)可能加重肠道负担,引发二次腹泻。
“喝粥养胃”误区:长期单一喝粥会导致营养不足,恢复期需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
合理用药:避开三大陷阱
陷阱1:盲目止泻
蒙脱石散可吸附毒素,但需在补液后使用,且不宜连续服用超过3天,过量可能导致便秘。
洛哌丁胺(洛哌丁胺)仅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如肠易激综合征),感染性腹泻过早使用可能延长病程,严重感染时可能引发中毒性巨结肠。
陷阱2:滥用抗生素
90%的急性肠胃炎由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且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导致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
仅在出现高热、血便、白细胞升高时,需遵医嘱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儿童、孕妇禁用此类药物。
陷阱3:忽视止痛药风险
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腹痛剧烈时可短期使用解痉药(如颠茄片),但需排除急腹症(如阑尾炎、肠梗阻)。
中药使用需谨慎:部分止泻中药含重金属或生物碱,可能加重肝肾负担。
结语
肠胃炎虽然常见,但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平时注意饭前便后洗手,不吃变质、未煮熟的食物,夏天剩菜及时冷藏、吃前彻底加热,就能大大降低中招的概率。如果真的出现症状, 就别硬扛、找对方法、及时就医,让胃肠尽快恢复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