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突然快得像打鼓”,“有时又慢得让人发慌”,“胸口闷闷的,像被石头压着”……这些,可能是心律失常在“作怪”。很多人一听到“心律失常”四个字就紧张,以为是“大病”“要命病”。其实,心律失常并不可怕,它就像心脏偶尔“打个喷嚏”或“走个神”,大多数情况下是可控、可治的。
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频率、电信号的起源或传导路径发生异常,导致心跳不规则的一类疾病。正常情况下,成年人在静息状态下的心率为60~100次/分钟,节律规整,称为窦性心律。当心率超过100次/分(心动过速)、低于60次/分(心动过缓)、节律不齐、出现提前搏动(早搏)或漏搏等情况时,均属于心律失常范畴。
常见类型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室扑动/颤动等。部分心律失常为生理性现象(如运动、紧张、饮用浓茶咖啡后出现的短暂心悸),多可自行缓解;另一些则与基础疾病相关,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等。
心律失常有哪些信号?
心律失常有哪些信号?身体发出的“警报”可别忽视。心慌、心悸,感觉心跳“突突跳”,或是“空一拍”,可能分别提示心动过速与早搏;还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头晕、乏力,严重时眼前发黑甚至晕厥;以及睡眠障碍、夜间易惊醒。不过,部分心律失常无明显不适,如无症状房颤,但有卒中风险,定期体检很关键。
为什么会得心律失常?
诱因很多,但多数可防可控:
1.情绪波动:焦虑、紧张、生气是“头号推手”。
2.不良生活习惯:熬夜、抽烟、酗酒、浓茶咖啡过量。
3.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甲亢、心脏病等。
4.药物影响:某些感冒药、哮喘药、抗抑郁药可能诱发。
5.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也会让心跳“乱套”。
护理小招来帮忙,居家也能稳住心跳
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正常生活。以下“护理小招”请您收好:
妙招一:情绪稳,心跳才稳
情绪是心律的“遥控器”。建议练习深呼吸(吸气4秒→屏气4秒→呼气6秒),每日5~10分钟;听舒缓音乐、练瑜伽或打太极,帮助身心放松。学会倾诉或写日记,缓解心理压力。
妙招二:生活有节律,心脏有节奏
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尽量22:00~23:00点前入睡,避免熬夜。戒烟限酒,每日咖啡或浓茶不超过1杯。饮食定时定量,晚餐不过饱、不过油。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妙招三:适度运动,给心脏“充电”
不是不能动,而是要“动得巧”,推荐散步、快走、游泳、八段锦等温和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心率控制在60-100次/分以内。避免剧烈运动、突然发力或憋气动作(如举重、拔河)。
妙招四:饮食调养,“吃”出平稳心跳
多吃富含钾、镁的食物:香蕉、橙子、菠菜、坚果、全谷物,有助于稳定心肌电活动。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脂,减轻心脏负担。少吃辛辣刺激、腌制加工类食品。
妙招五: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自行增减或停药(如胺碘酮、美托洛尔等),以免反跳。建议准备“心率日记”,记录发作时间、症状、心率、诱因及用药情况,复诊时提供给医生。定期复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监测病情。
妙招六:学会自测脉搏,做自己的“监护仪”
每天晨起或感觉不适时,用食指+中指按压手腕(桡动脉)或颈部(颈动脉),数1分钟脉搏:
是否规律?有无漏跳、早跳?
心率是否在60-100次/分之间?
记录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必须马上就医?
虽然多数心律失常不危急,但以下情况请立即就诊:
1.持续心悸超过30分钟不缓解。
2.伴随胸痛、大汗、呼吸困难。
3.突然晕厥或意识丧失。
4.心跳持续>150次/分或<40次/分。
5.服药后症状反而加重。
导管室介入治疗:微创“纠偏”,效果立竿见影
对于药物控制不佳或高危类型(如房颤、室速),医生可能建议导管消融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大腿根部血管插入细导管,送至心脏,利用射频或冷冻能量精准“消除”异常电活动病灶,恢复正常心律。手术微创、恢复快,多数患者术后次日可下床,具体由专科医生评估决定。
总之,心律失常虽然可能给生活带来困扰,但只要我们了解它,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就能有效应对。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重视日常护理,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让心脏健康跳动。如果出现严重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让我们一起守护心脏健康,享受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