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3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妊娠糖尿病,饮食怎么调 - 数字报刊系统 脑梗来袭,磁共振成像如何捕捉? 骨折康复期,营养怎么跟上 妊娠糖尿病,饮食怎么调 心律失常不用慌,护理小招来帮忙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妊娠糖尿病,饮食怎么调

作者:梧州市妇幼保健院 何洁连


孕期本是充满期待的美好时光,但如果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难免会增添几分焦虑。妊娠糖尿病不仅可能影响妈妈的健康,还可能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比如导致胎儿过大、增加难产风险,甚至影响胎儿出生后的健康。不过,大家不用过于担心,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理,大部分妊娠糖尿病孕妇都能很好地控制血糖,顺利度过孕期。

 

控制总热量:吃饱不超标,营养不打折

1. 热量需求因人而异

妊娠糖尿病的饮食控制并非"一刀切",需根据孕周、体重和活动量动态调整。一般来说:

孕早期(1-12周):热量需求与孕前基本持平,无需额外增加。

孕中期(13-28周):每天增加约300千卡(相当于1碗米饭+1杯牛奶)。

孕晚期(29周至分娩):每天增加约450千卡(可增加1个鸡蛋+半份杂粮饭)。

案例:一位孕前体重60kg的孕妇,孕中期每日总热量建议控制在1800-2000千卡。若她平时活动量较少,可适当减少至1700千卡;若运动量较大(如每日散步1小时),可增至2100千卡。

2. 避免"饥饿-暴食"循环

过度节食会导致血糖波动,甚至引发酮症酸中毒(对胎儿有害)。建议采用"少食多餐"模式:

每日3餐+2-3次加餐,将总热量分散到5-6次进食中。

加餐选择:无糖酸奶、坚果(10颗杏仁)、煮鸡蛋或低糖水果(如苹果1/4个)。

小贴士:若两餐间出现心慌、手抖等低血糖症状,可立即食用15g碳水化合物(如4片苏打饼干),并监测血糖。

 

优化营养结构:碳水、蛋白质、脂肪的黄金配比

1. 碳水化合物:选对种类比数量更重要

碳水化合物是血糖的主要来源,但不同类型对血糖的影响差异巨大:

优选低GI(升糖指数)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糙米、荞麦面,GI值通常低于55,消化吸收慢,血糖波动小。

避免高GI食物:白米饭、白面包、糯米制品、含糖饮料(如可乐、果汁),GI值常超过70,易引发血糖骤升。

实践技巧:

将1/3白米替换为杂粮(如红豆、黑米),制成"二米饭"。

土豆、山药等根茎类蔬菜需计入主食量(约1/3碗相当于1两米饭)。

2. 蛋白质:胎儿发育的"建筑材料"

优质蛋白质可促进胎儿生长,同时增加饱腹感:

每日推荐量:孕中期100g,孕晚期120g(以生重计)。

优质来源:鱼、虾、瘦肉、鸡蛋、豆制品、低脂牛奶。

注意:

避免生食或半生食(如刺身、溏心蛋),以防感染。

豆制品每日不超过200g(过量可能影响钙吸收)。

3. 脂肪:适量摄入,选对类型

脂肪是胎儿大脑发育的关键,但需控制总量并选择健康脂肪:

每日脂肪供能占比:25%-30%(约50-60g)。

推荐来源:橄榄油、鱼油(富含ω-3脂肪酸)、坚果、牛油果。

限制摄入:动物油、油炸食品、奶油蛋糕。

 

细节管理:从烹饪到进餐的全方位把控

1. 烹饪方式决定健康度

推荐:蒸、煮、炖、凉拌(如清蒸鱼、白灼虾)。

避免:煎、炸、烤(易产生反式脂肪酸)、红烧(需加糖)。

2. 进食顺序影响血糖

研究显示,按"蔬菜→蛋白质→碳水"的顺序进餐,可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第一步:先吃100g绿叶菜(如菠菜、生菜)。

第二步:摄入蛋白质(如100g鱼肉或豆腐)。

第三步:最后吃主食(如半碗杂粮饭)。

3. 水果:低糖限量,时机关键

选择原则:GI值<55,如苹果、梨、柚子、草莓。

每日总量:200g以内(约1个中等大小苹果)。

食用时间:两餐之间(如上午10点、下午3点),避免饭后立即吃水果。

4. 饮食记录与血糖监测

记录内容:每日进食时间、食物种类、量,以及餐前、餐后2小时血糖值。

目标血糖:餐前≤5.3mmol/L,餐后1小时≤7.8mmol/L,餐后2小时≤6.7mmol/L。

 

结合运动与监测,让饮食调理“更高效”

饮食调理虽然是控制妊娠糖尿病血糖的核心,但结合适当的运动和密切的血糖监测,能让饮食调理的效果更上一层楼。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还能增强孕妇的体力,为分娩做好准备,同时也有助于控制孕期体重增长。妊娠糖尿病孕妇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孕妇瑜伽、游泳(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等,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一般建议每天运动 30 分钟左右,每周运动 5-7 次。

 

结语

妊娠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准妈妈们重视饮食调理,合理搭配三大营养素,把控好饮食细节,再结合适当的运动和密切的血糖监测,就能有效控制血糖,为自己和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如果在饮食调理过程中遇到问题,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或营养师,他们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出专业的指导。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