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医学上称为“原发性高血压”,是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三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高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低压)≥90毫米汞柱。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持续高于正常范围会对心脏、脑、肾脏、血管等多个器官造成损害。高血压通常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被称为“无声杀手”。如不加以控制,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高血压的发生与遗传、年龄、肥胖、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精神压力等多种因素相关。虽然部分继发性高血压可通过治疗原发病得到根治,但绝大多数高血压属于原发性,需终身管理。科学、系统的日常护理,是控制血压、延缓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核心手段。以下从十个方面详细说明高血压患者的日常护理安排。
规律监测血压
家庭自测血压有助于掌握真实血压波动情况。建议使用经过国家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每日固定时间测量,如早晨服药前、晚上睡前。测量前应静坐休息5分钟,双脚平放、背部有支撑,袖带与心脏同高。每次测量2至3遍,间隔1分钟,取平均值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日期、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就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
坚持规范用药
所有降压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即使血压已降至正常范围,仍需持续服药以维持稳定。突然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反跳性升高,诱发心脑血管意外。若服药后出现头晕、乏力、干咳等不适,应及时就诊,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更换药物,不可擅自处理。
调整饮食结构
饮食干预是高血压管理的基础。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注意减少酱油、味精、腌制品、方便面、火腿肠等高钠食品。增加膳食中钾的摄入,如香蕉、橙子、菠菜、芹菜、紫菜、土豆等。主食以全谷物为主,搭配足量蔬菜(每日500克以上)、适量水果(200至350克)、低脂奶制品和优质蛋白(如鱼、禽、豆制品)。限制动物脂肪、内脏、油炸食品和含糖饮料。
保持适度运动
推荐每周进行5至7天、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骑自行车等。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宜。运动前做5至10分钟热身,结束后做拉伸放松。避免清晨6至10点血压高峰时段剧烈运动。运动中如出现胸闷、头晕、心悸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休息。
控制体重
体重每减轻1公斤,收缩压可下降约1毫米汞柱。建议将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数÷身高米数平方)控制在18.5至23.9之间。男性腰围应小于90厘米,女性小于85厘米。减重应通过“饮食+运动”双管齐下,避免节食或服用减肥药等极端方式。
戒烟限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吸烟者应彻底戒烟,并远离二手烟环境。饮酒方面,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应超过25克(约啤酒750毫升或红酒250毫升),女性不超过15克。理想状态是完全戒酒,尤其对血压控制不佳者。
管理情绪与压力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愤怒会导致血压升高。可通过规律作息、充足睡眠(每日7至8小时)、培养兴趣爱好、练习深呼吸或正念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情绪剧烈波动。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定期复诊与体检
即使血压稳定,也应每1至3个月复诊一次,评估治疗效果和药物副作用。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脂、血糖、尿酸、肾功能、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项目,及早发现靶器官损害。
注意季节变化
寒冷季节血管收缩,血压易升高,应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颈部和四肢。避免清晨过早外出锻炼。夏季出汗多,应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血液黏稠度升高。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室内外温差控制在8℃以内为宜。
识别危险信号
如出现剧烈头痛、视物模糊、胸痛胸闷、呼吸困难、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症状,可能提示高血压急症或并发症,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前往急诊。家中可备短效降压药如卡托普利或硝苯地平片,但仅限医生明确指导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总之,高血压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日常护理的核心在于持之以恒,将健康习惯融入生活。患者本人需主动学习疾病知识,家属应给予支持与监督,医疗团队提供专业指导,三方协作才能实现血压长期达标,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风险,保障健康与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