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指的是孕周满28周但不足37周时胎儿出生的情况。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发育时间不足,往往面临体重低、免疫力弱等健康挑战,可能需要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接受特殊护理,这不仅对宝宝的健康成长有影响,也会给家庭带来较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早产风险存在于孕期的各个阶段,了解早产相关知识,对每个孕妇和家庭都十分重要。
明确早产高危人群
了解哪些人属于早产高危人群,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关注自身情况。有过早产史的女性,再次怀孕时早产风险会比普通孕妇高很多,因为之前的早产可能提示身体存在一些影响孕期稳定的因素。
多胎妊娠(如双胞胎、三胞胎)的孕妇,由于子宫需要同时容纳多个胎儿,负担会显著增加,子宫肌肉更容易疲劳,从而引发早产。
存在子宫相关疾病的孕妇,像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子宫颈机能不全等,会影响子宫的正常功能和结构稳定性,难以支撑胎儿到足月,早产风险较高。
孕期出现不良健康状况,如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严重贫血以及尿路感染、生殖道感染等,这些疾病不仅会危害孕妇健康,还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增加早产的可能性。
孕期有吸烟、酗酒、熬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孕妇,也会提升早产风险,因为这些行为会破坏孕期的稳定环境,对胎儿发育不利。
早产来临的预警信号
早产来临前并非毫无征兆,出现以下信号时,孕妇一定要高度警惕。宫缩相关信号中,规律宫缩是重要预警,若每 10 分钟内出现 2-3 次宫缩,且持续时间逐渐变长、强度逐渐增加,就需要重视。而假性宫缩通常偶尔出现、不规律,休息后可缓解,孕妇要注意区分两者,避免混淆。
阴道出血或分泌物异常也可能是早产信号,若阴道出现少量鲜红色或褐色出血,或者分泌物突然增多,性状变为水样、黏液状且伴有异味,需及时关注。下腹部持续疼痛(类似痛经)、腰酸背痛且逐渐加重,休息后无法缓解,这也是早产可能出现的信号,孕妇不要忽视这些身体不适。
破水信号尤为关键,羊膜破裂后,会有液体不受控制地从阴道流出,可能是大量涌出,也可能是持续少量渗漏。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否有宫缩,一旦破水都要立即就医,避免延误。
正确应对,别慌神
出现早产预警信号时,孕妇首先要保持冷静,正确应对。应立即停止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站立、走动,也不要用力,比如提重物、咳嗽时过度用力等,防止加重身体负担。
保持正确姿势,建议采取侧卧,左侧卧更佳,还可以在腰部垫个枕头,这样能减轻子宫对宫颈的压力,缓解不适。同时,要简单记录出现信号的时间、频率以及具体症状,比如宫缩间隔、出血量、腹痛程度等,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联系家人送医,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即使症状暂时缓解,也需要就医检查。就医时,要记得携带产检手册、身份证等物品,方便医生了解孕期情况。
日常预防,降低早产风险
日常预防必不可少。定期产检是关键,孕妇要按医生要求定期做产检,这样能及时发现并治疗孕期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同时监测宫颈长度等指标,了解胎儿发育和自身情况。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饮食上,要均衡摄入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生冷食物;作息方面,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每天固定休息时间;运动上,在医生允许的前提下,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还要严格戒烟戒酒,因为孕期吸烟、饮酒会严重危害胎儿健康,增加早产风险。
管理情绪和压力,孕期容易出现焦虑、紧张情绪,孕妇可以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朋友沟通、冥想等方式缓解,避免精神压力过大影响孕期稳定。
注意个人卫生,孕妇要勤洗澡、勤换内裤,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减少接触病原体的机会,降低感染引发早产的风险。避免诱发因素,比如避免腹部受到撞击,性生活需遵医嘱,避免不当行为,同时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保持身体舒适。
结语
早产预警信号关乎母婴安全,每一位孕妇和家属都要牢记这些信号,一旦出现,及时、正确应对。即使出现早产风险,只要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大部分母婴都能健康平安。希望通过本文,能让更多人了解早产相关知识,科学守护孕期健康,让宝宝顺利足月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