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常有脑卒中患者急于恢复,盲目训练,如扶墙硬练走路致步态歪斜,拼命抬胳膊致肩膀酸痛。很多人误以为康复是“练得越多越好”“越早动越好”,然而盲目训练不仅无益,还可能加重身体损伤,如关节变形、肌肉拉伤,甚至耽误最佳恢复时机。脑卒中康复是“技术活”,科学训练才能少走弯路,更快恢复生活能力。
脑卒中后,身体在“怕”什么?
脑卒中是大脑出现问题,负责“指挥”手脚活动、说话的神经信号中断。康复核心是帮大脑“重新连接信号”,而非“逼着重伤的身体硬动”。盲目训练会带来诸多麻烦:
一是练错动作会“学坏毛病”。如抬胳膊时用肩膀“甩”着动,形成错误习惯后难以纠正,影响正常活动。
二是硬撑用力会伤身体。肌肉力量不足时强行站着练走路,可能压坏膝盖、使脚踝变形,增加恢复难度。
三是忽略“小问题”会留隐患。只关注“能不能走路”,不练手部抓握,即便能走,日常生活仍需他人帮忙。
科学康复的“3个关键步骤”,一看就会
第一步:先找“专业指导”,别自己“瞎琢磨”
脑卒中康复第一步要寻求专业帮助,主要找两类人:
一是康复科医生。他们会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如手脚肌力、平衡能力、有无吞咽困难等,据此制定整体康复目标和方案。
二是康复治疗师。他们会教导具体训练动作,如正确抬胳膊、练习站立的方法,并纠正错误姿势,确保动作有效且无害。
关键时间点:脑卒中后病情稳定,如血压控制良好、意识清醒,通常1-2周内即可开始早期康复,介入越早,恢复效果越好。
第二步:训练“按阶段来”,不急于求成
康复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训练重点不同。
1.早期(卧床期,一般为刚中风1-4周):重点“防僵硬、促知觉”此阶段患者多卧床,主要靠家属帮忙和自身简单动作恢复。
家属可每天帮患者活动手脚,如轻轻弯曲、伸展胳膊和腿,每次5-10分钟,防止关节僵硬。同时多与患者交流,轻触其手脚,助其恢复身体感觉。患者若手脚能稍微活动,可尝试“主动勾脚”“轻轻握拳再张开”,无需用力过猛,重点是让大脑感知动作,促进神经信号恢复。
2.中期(能坐、能站,一般为4-12周):重点“练平衡、学动作”
此阶段患者可逐渐坐起、站立,核心是打好平衡基础,学习正确动作。先练“坐稳”,靠在椅子上,用手撑着椅子两边,逐渐减少支撑,直至不用手也能坐稳。再练“站稳”,扶着桌子,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慢慢站起来,每次站5-10秒,适应后延长站立时间。平衡未练好时,需有人在旁保护,防止摔倒造成更严重伤害。
3.后期(能走、想恢复生活能力,一般为3个月后):重点“练实用、减依赖”
此阶段主要训练生活实用技能,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生活技能训练:如用患手吃饭,从抓勺子开始,逐渐练习舀东西;穿衣服时,先穿患侧胳膊,再穿健康一侧;还可练习开门锁、拧瓶盖等小事。动作无需追求完美,关键是“自己能做”,哪怕速度慢些。
注意:不能只练“走路”,忽略手部训练。要“手脚一起练”,才能真正恢复生活能力。
第三步:记住“3个不”,避开康复雷区
1.不盲目“跟风练”:不能因邻居说某个动作效果好就盲目跟风。每个人脑卒中损伤部位、恢复情况不同,适合别人的动作未必适合自己,盲目练习可能练错,耽误恢复。
2.不“忍痛硬练”:训练时感到累正常,但若疼痛剧烈,必须马上停止。疼痛意味着动作错误或用力过猛,继续硬练易伤关节和肌肉,增加身体负担。
3.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康复需长期坚持,每天练2-3次,每次20-30分钟,比“某天练2小时,之后歇3天”效果更好。哪怕每天只练十几分钟,只要坚持,就能看到进步。
最后:康复路上别慌,慢慢走总会好
很多人脑卒中后会焦虑,认为“要么全好,要么全瘫”。实际上,科学训练后,哪怕只是能自己吃饭、走路,都是巨大进步,可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最后划3个重点:
第一,先找康复科医生或治疗师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
第二,训练按“卧床期→坐站期→生活技能期”分阶段进行,不急于求成;
第三,避开三个雷区:不盲目跟风、不忍痛硬练、不偷懒中断。
康复之路或许缓慢艰难,但只要找对方法,坚持训练,身体会逐渐恢复。别慌,别放弃,康复充满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