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2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产后抑郁来袭,新妈如何自我调节 - 数字报刊系统 糖尿病肾病来袭,这些症状需警惕 MECT:精神疾病治疗的新曙光 产后抑郁来袭,新妈如何自我调节 青光眼有什么症状?如何治疗?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后抑郁来袭,新妈如何自我调节

作者:陆川县平乐镇中心卫生院 肖静

 

刚升级为妈妈,本应是充满喜悦的时刻,但不少新妈却会遭遇产后抑郁的困扰。产后抑郁并非“矫情”,而是一种常见的产后心理问题,据统计,我国产后抑郁的发生率约为10%-15%,它会影响新妈的情绪、生活状态,甚至对母婴关系产生不利影响。不过,新妈们无需过度恐慌,通过科学的自我调节,大多能逐步走出困境。

 

先学会识别:产后抑郁的常见信号

产后抑郁的表现多样,并非只有 “情绪低落” 这一种,新妈可对照以下信号自我判断:

1.情绪层面:持续情绪低落、沮丧,对原本感兴趣的事失去兴趣,即便面对宝宝也难感愉悦;或容易烦躁、焦虑,一点小事就发脾气,过度担心宝宝健康,总害怕宝宝出意外。

2.生理层面:出现睡眠障碍,要么难以入睡、睡眠浅,要么白天嗜睡却精神萎靡;饮食异常,要么食欲减退吃不下,要么暴饮暴食。

3.认知层面: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自己不是合格妈妈,严重时甚至产生伤害自己或宝宝的想法。

若出现上述症状且持续超过两周,需警惕产后抑郁可能。

 

自我调节第一步:打好生理恢复基础

身体状态是对抗产后抑郁的关键,新妈可从睡眠、饮食、运动三方面入手:

1.优先保证睡眠:产后照顾宝宝易打乱睡眠节奏,可尝试 “碎片化睡眠”—— 宝宝入睡时立刻休息,不趁此时做家务或玩手机,哪怕每次只睡 30 分钟,累积起来也能缓解疲劳。

2.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鱼、肉、蛋)、维生素和矿物质(新鲜蔬果)的食物,为身体提供营养;避免过多吃高糖、高油、辛辣刺激食物,这类食物可能加重情绪波动。

3.适当开展运动:产后一周左右,根据身体恢复情况(如顺产无撕裂、剖腹产伤口愈合良好),从简单运动开始,比如室内散步、产后瑜伽(需跟随专业教程)。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分泌,帮助改善情绪、缓解抑郁。

 

心理调节:接纳自己,减少“完美妈妈”压力

产后负面情绪很正常,关键是用科学方式疏导:

1.接纳情绪,不自我责怪:产后身体变化(如身材走样、伤口疼痛)、照顾宝宝的压力,都可能引发负面情绪,这是多数新妈的共同经历,无需因此责怪自己“不够坚强”。

2.主动寻求支持:多和家人、朋友沟通,把感受和困扰说出来,比如 “照顾宝宝太累,我需要你帮我分担晚上喂奶”,明确表达需求;也可加入新妈社群,和有同样经历的人交流,会发现 “自己并不孤单”。

3.拒绝“完美妈妈”设定:照顾宝宝难免有疏漏,不用追求 “事事做到最好”。比如偶尔让宝宝吃一次奶粉、用一次尿不湿,或允许家里暂时不整洁,循序渐进适应妈妈角色即可。

4.留足私人时间:每天挤15-30分钟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听音乐、看短篇文章、追一集短剧,短暂脱离“妈妈”身份,让身心得到放松,缓解心理压力。

 

生活方式辅助:规律作息+环境调节

合理的生活节奏能减少焦虑,新妈可尝试:

1.制定家庭计划:和家人一起商量照顾宝宝的分工(如爸爸负责夜间换尿布、老人帮忙准备三餐),明确每个人的任务,避免自己独自承担所有压力;同时规划休息、饮食、运动时间,让生活更有规律,减少混乱感。

2.优化家庭环境:保持房间整洁、通风,可摆放少量绿植或宝宝的可爱照片,温馨的环境能让人心情更愉悦;避免家里频繁接待访客,减少不必要的打扰。

3.尝试放松训练:每天花 5-10 分钟做深呼吸或简单冥想 —— 找安静角落坐下,闭上眼睛,慢慢吸气 4 秒、屏息 2 秒、呼气 6 秒,专注于呼吸,排除杂念,帮助缓解紧张情绪。

 

别硬扛:严重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若通过自我调节后,抑郁症状仍未改善,或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1.负面情绪持续加重,无法正常照顾宝宝;

2.频繁出现伤害自己或宝宝的想法;

3.睡眠、饮食障碍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4.可前往医院心理科或产后康复科就诊,医生会通过专业评估制定方案,可能包括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必要时的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影响哺乳的药物可选)。不要因害怕 “被议论” 而回避就医,及时治疗才能更快恢复,更好地陪伴宝宝。

总之,产后抑郁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有效管理和治疗的。自我调节是康复旅程中的重要一环,但请记住,它并非万能,也非唯一途径。当自我调节效果有限或症状加重时,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新妈妈的身心健康,是宝宝健康成长最坚实的保障。请相信,穿越这段阴霾,阳光终会重现。你并不孤单,支持始终在你身边。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