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流感成为家长和学校的关注焦点。不少人会把流感和普通感冒混为一谈,觉得扛几天就过去了,但实际上流感危害大得多,尤其在学校这种孩子密集的场所,一旦扩散,影响巨大。今天就讲讲流感季节,学生、家长、学校该如何防控。
先搞清楚:流感不是普通感冒,学校防控要重视
流感和普通感冒有显著区别。普通感冒症状轻,多流鼻涕、打喷嚏,发烧一般不超过38℃,一周左右能好。流感则常突然高烧,体温常超38.5℃,伴有浑身酸痛、头疼、乏力、咳嗽、喉咙痛等症状,严重会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恢复时间长,影响孩子学习和生活。
学校是流感防控重点。孩子聚集,教室、食堂等场所人员密集,病毒易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一个孩子感染,若不及时防控,很快会扩散,影响孩子健康、家长工作以及学校教学秩序,所以防控不能掉以轻心。
学生篇:做好5件事,当自己的“防流感小卫士”
学生是防控第一道防线,做好以下5件事能减少感染风险:
1.勤洗手,洗对澡:饭前便后、摸完文具、碰过门把手、体育课结束后都要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按七步洗手法在流动水下认真洗手,手心、手背、指缝、指甲缝都要搓到,至少20秒。没条件洗手时,用含酒精免洗洗手液。
2.别用手乱碰脸:眼睛、鼻子、嘴巴黏膜脆弱,病毒易通过手接触进入身体。尽量不揉眼睛、抠鼻子、摸嘴巴,痒的话先洗手或用干净纸巾擦。
3.咳嗽喷嚏“遮一遮”: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用完扔进垃圾桶;没纸巾用胳膊肘内侧挡,避免用手。
4.不舒服赶紧说,别硬撑:在学校感觉发烧、头疼、乏力,马上告诉老师;回家也第一时间跟爸妈说。硬撑可能加重病情,还会传染同学。
5.好好吃饭睡觉,增强抵抗力:在学校食堂多吃蔬菜、鸡蛋、牛奶,保证营养均衡;课间出去晒太阳、活动;晚上早点睡觉,保证充足睡眠。
家长篇:配合学校,做好“家庭防护员”
孩子防控离不开家长配合,家长要做好以下5件事:
1.每天早上“健康检查”再送娃:送孩子上学前,摸额头看是否发烧,问有无头疼、喉咙痛、乏力等症状。体温超37.3℃或有症状,别送学校,及时带孩子就医,痊愈后再返校。
2.孩子确诊流感,遵医嘱居家休息够时间:孩子确诊流感,按医生要求在家休息,居家期间让孩子多喝温水、好好休息、清淡饮食。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消失48小时后或根据医生建议,患者可正常上课。
3.家里常通风、勤消毒: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至少30分钟。孩子用过的水杯、文具等每周开水烫或用消毒湿巾擦门把手、桌面等常碰地方定期用消毒液擦拭。
4.及时带孩子打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有效方法,每年9—10月是最佳接种时间,家长带孩子去社区医院或正规接种点接种。流感病毒每年变化,需每年接种。
5.少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地方:周末或节假日,尽量不带孩子去商场、游乐场等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场所,可带孩子去公园、郊外等空气好、人少的地方活动。
学校篇:多环节把关,筑牢“校园防护墙”
学校要从多个环节做好防控,为孩子打造安全校园环境:
1.严格入校检查,把病毒挡在校门外:每天早上学生入校时,安排老师测体温、检查健康状况。体温超37.3℃或有流感症状,联系家长接走就医,不让有症状学生进入校园。
2.定期消毒,保持校园环境干净:每天放学后,对教室、食堂、厕所、楼梯间等场所全面消毒。教室桌面、门把手等常接触地方用消毒液擦拭;食堂餐具、厨具高温煮透消毒;厕所及时打扫,定期喷洒消毒水。
3.加强室内通风:每天开窗通风3次,每次至少半小时,保证室内空气新鲜。体育课上,避免孩子剧烈运动后吹冷风,防止出汗后受凉感染流感。
4.做好疫情监测与报告:一旦发现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向学校分管领导报告,学校向教育局和疾控中心报告,按上级指示采取相应措施。
5.做好科普宣传,让防控知识人人知:通过班会、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群等方式,给学生和家长普及流感防控知识。如开展“防流感”主题班会,教孩子正确洗手、打喷嚏;校园广播每天提醒学生防护;给家长发通知告知防控措施。
防控靠大家,一起健康过秋冬
流感可防可治,学生做好自我防护,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家庭防护和健康监测;学校严格落实防控措施,三方共同努力,就能有效减少流感扩散,让孩子安心学习、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