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来说,血液净化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就像给身体 “定期排毒”。但想要让血液净化效果更好、减少并发症,日常中的一些小细节可不能忽视。这些细节看似简单,却直接关系到治疗安全和生活质量。
饮食管理:吃对吃好,减轻肾脏负担
1. 控制水分摄入,避免“喝错水”
血液净化患者常因排尿减少导致水肿,需严格限制每日饮水量。建议根据体重变化调整:两次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3%(如干体重60公斤,增长不超过1.8公斤)。喝水时可用带刻度的杯子定量,小口慢饮,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含水量高的食物(如西瓜、汤粥)也需计入总水量。
2. 低盐低钾低磷,警惕“隐形杀手”
盐:每日盐摄入<3克(约一啤酒瓶盖平铺量),少吃咸菜、腊肉、加工食品。可用柠檬、香草替代部分盐调味。
钾:高血钾可能引发心跳骤停,需避开香蕉、橙子、土豆、坚果等高钾食物。蔬菜可焯水后食用(钾溶于水),水果选择苹果、梨等低钾品种。
磷:奶制品、动物内脏、可乐含磷高,优先选择蛋清、粉丝等低磷食材。避免使用含磷添加剂的加工食品(如方便面、香肠)。
3. 优质蛋白+充足热量,营养不拖后腿
蛋白质摄入需“精打细算”:每日按体重1.0~1.2克/公斤计算(如60公斤患者约60~70克),优先选择鸡蛋、鱼肉、瘦肉等优质蛋白,减少米面中的植物蛋白。若食欲差,可分多次进食或补充专用营养剂,避免营养不良影响免疫力。
用药与治疗配合:细节决定成败
1.按时服药,不随意“增减停”
血液净化不能完全替代药物作用,患者需继续服用降压药、降糖药、磷结合剂等。例如,磷结合剂需随餐嚼服才能有效结合食物中的磷;降压药需定时监测血压,避免漏服导致血压波动。切勿因自我感觉良好而擅自停药,或听信偏方替代正规治疗。
2.透析前准备:小习惯省大麻烦
清洁皮肤:透析前用肥皂清洗内瘘或导管周围皮肤,减少感染风险。
控制体重:如前文所述,避免超重导致透析中低血压或心衰。
备好药物:携带降压药、降糖药等必需药品,方便透析后及时服用。
心理调节:透析时间较长(通常4~5小时),可准备书籍、耳机或与家人聊天,保持轻松心态。
3.透析后观察: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透析后24小时内需密切关注:
内瘘震颤:用手触摸动静脉内瘘是否有“嗡嗡”震颤感,若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血栓,需立即就医。
出血倾向:按压穿刺点15~20分钟至不出血,若持续渗血或皮下血肿,需调整抗凝剂剂量。
不适症状:如头晕、胸闷、肌肉痉挛,可能是脱水过多或电解质紊乱,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血管通路保护:生命线的“养护指南”
1.动静脉内瘘:日常护理“三不原则”
不压迫:睡觉时避免侧向内瘘侧,不穿紧身衣袖,不提重物(>5公斤)。
不碰撞:避免内瘘侧手臂受伤,防止感染或血肿。
不冷敷/热敷:保持室温适宜,过热可能导致血管扩张,过冷引发痉挛。
2.中心静脉导管:清洁消毒“四步法”
洗手:操作前用肥皂流动水洗手20秒。
观察:检查导管出口处有无红肿、渗液。
清洁:用棉签蘸取碘伏以导管为中心螺旋式消毒,范围>10厘米。
覆盖:使用无菌敷料固定,若敷料潮湿或污染需立即更换。
3.定期检查:小问题早解决
每1-3个月通过超声检查评估血管通路功能,及时发现狭窄或血栓。若内瘘杂音减弱、搏动消失,或导管流量不足,需尽快干预,避免耽误治疗。
生活习惯调整:小改变带来大不同
1.适度运动:量力而行强体质
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但需避开透析后24小时内及血压过低时。
2.戒烟限酒:远离“加速剂”
吸烟会收缩血管,加速肾功能恶化;酒精影响药物代谢,增加低血糖风险。患者应坚决戒烟,男性每日酒精摄入<15克(约啤酒450毫升),女性减半。
3.规律作息:睡眠是最好的“修复剂”
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睡眠不足会升高皮质醇水平,加重胰岛素抵抗,不利于血糖控制。若失眠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助眠药物。
结语
血液净化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人工肾”,但治疗效果离不开日常细节的精准管理。从“喝多少水”到“如何保护血管”,每一个小习惯都是对抗疾病的有力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