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具有起病急、进展快、致死致残率高的特点。据临床数据显示,脑出血患者发病后 1 小时内的急救处理,直接影响后续治疗效果与康复情况。但很多人对脑出血的急救知识一知半解,甚至存在错误认知,关键时刻不仅无法提供帮助,还可能延误病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脑出血突发时的关键急救措施,让爱与知识成为守护生命的坚固防线。
认识脑出血:警惕“无声的杀手”
脑出血,医学上称为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它通常发生突然,毫无预兆,且病情凶险,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脑出血的常见诱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血液病等,而情绪激动、剧烈运动、过度劳累、气候变化等则可能成为其发生的“导火索”。
症状识别:
1.剧烈头痛:这是脑出血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常被描述为“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
2.呕吐:由于颅内压增高,患者可能出现喷射性呕吐。
3.意识障碍:轻者表现为嗜睡、昏迷不醒,重者可能迅速进入深度昏迷。
4.肢体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或完全瘫痪,面部肌肉也可能受影响,出现口角歪斜。
5.言语不清:说话含糊不清,或无法理解他人言语。
6.眼部症状:如瞳孔不等大、偏盲等。
一旦发现身边人出现上述症状,应高度怀疑脑出血,立即启动急救程序。
急救第一步:冷静应对,迅速行动
面对脑出血突发,时间就是生命。正确的急救措施能够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救治时间,提高生存率。
1.保持冷静,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首先,保持自己的冷静,迅速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如120),清晰告知接线员患者的症状、地点及联系方式,确保救护车能尽快到达。
2.让患者平躺,头偏向一侧
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让患者平躺在硬板床上或平坦的地面上,头部稍微抬高15-30度,以减少脑部充血。同时,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造成窒息。如果患者有假牙,应取出,以防脱落堵塞气道。
3.解开领口,保持呼吸通畅
迅速解开患者的衣领、领带、腰带等紧身衣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呼吸。如果患者呼吸困难或停止呼吸,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但需注意,非专业人员在进行CPR前最好接受过相关培训,以免操作不当造成伤害。
4.避免移动患者,减少二次伤害
除非绝对必要(如患者处于危险环境中),否则不要随意移动患者,尤其是头部,以免加重出血或造成其他损伤。如果必须移动,应尽量保持患者身体平直,头部稳定,多人协作,一人托住头部和颈部。
5.记录病情,为医生提供线索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症状变化,如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呼吸频率等,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同时,尽量回忆患者发病前的情况,如是否有高血压病史、近期是否受过外伤等,这些信息也很有帮助。
后续护理与预防:细节决定成败
脑出血的急救不仅仅是现场处理,后续的护理与长期的预防同样重要。
1.急性期护理
患者入院后,将接受全面的检查和治疗,包括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防止并发症等。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做好患者的心理支持,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康复期训练
脑出血患者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等。康复训练是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3.长期预防,远离复发
脑出血的复发率较高,因此,长期预防至关重要。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用降压药、降糖药等药物,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情绪波动;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结语
脑出血虽然凶险,但通过科学的急救知识、及时的医疗干预以及长期的健康管理,我们完全有能力将其对生命的威胁降到最低。作为医生,我呼吁大家重视脑出血的预防与急救,让知识成为守护健康的强大武器。记住,每一份准备都可能成为挽救生命的奇迹。让我们携手,将这份急救知识传递给更多人,让爱与责任在关键时刻发光,共同守护每一个宝贵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