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少准妈妈而言,剖宫产麻醉是孕期需面对的重要话题,因不了解而紧张、担忧甚至恐惧的情况并不少见。实际上,剖宫产麻醉是临床中安全且成熟的技术,提前掌握关键细节,就能轻松应对。本文将从麻醉核心问题、术前准备、术中过程、术后恢复等方面,用通俗语言科普,助大家消除顾虑,更好配合医疗操作。
一、打破麻醉神秘论
剖宫产麻醉可减轻产妇疼痛、助其配合手术并保障母婴安全,常用椎管内麻醉(90%以上选择,产妇下半身无知觉且清醒)和全身麻醉(仅特殊情况如严重腰椎疾病、凝血异常时使用,非剖宫产常规麻醉)。麻醉前,医生会重点了解产妇过敏史(尤其是麻药、海鲜、抗生素过敏)、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腰椎病、心脏病)及近期用药情况(含中药、西药、保健品),产妇和家属需提前梳理并如实告知,避免过敏或药物相互作用影响麻醉效果、增加风险。
二、做好术前准备,让麻醉更顺利
术前6-8小时禁食、2小时禁水。如第二天早上8点手术,前一天晚上10点后禁食,当天早上6点后禁水。因麻醉后产妇吞咽和呕吐反射减弱或消失,胃里有食物可能呕吐、呛咳,甚至食物误吸入气管,引发窒息、肺部感染等危险。
术前一天洗澡,重点清洁腰背部,降低手术和麻醉感染风险;手术当天穿宽松病号服,去掉内衣、首饰、眼镜、假牙等,方便麻醉操作和手术,避免首饰刮伤皮肤或假牙麻醉时脱落引发危险。
过度紧张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影响麻醉穿刺操作,增加麻醉风险。缓解紧张有两个方法:一是主动和麻醉医生沟通,说出担心和疑问,医生会耐心解答;二是术前听舒缓音乐或深呼吸调整情绪,放松身体。
术前要做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血常规了解产妇贫血、感染情况,贫血严重影响麻醉耐受;凝血功能检查判断凝血是否正常,避免麻醉穿刺出血不止;心电图评估心脏功能,看能否承受麻醉和手术负担,产妇要积极配合。
家属要提前帮产妇准备术后用品,如卫生巾、宽松衣物、吸管等;陪同产妇和医生沟通,紧张时给予安慰鼓励;麻醉签字时认真听医生讲解风险和注意事项,有疑问及时提出并配合签字。
三、了解术中过程,知道自己会经历什么
进手术室后,先连接监护仪,医生在产妇手指夹血氧饱和度探头、手臂绑血压计、胸口贴心电图电极片,实时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以便及时掌握身体状态、处理异常。随后进行椎管内麻醉操作,产妇需配合摆出“侧卧位弯腰”姿势,蜷缩身体打开腰椎间隙,医生消毒腰背部皮肤后穿刺,产妇可能有轻微酸胀感,注入麻醉药物后,下半身会逐渐变麻、无力,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后麻醉效果即可满足手术要求。
麻醉后、手术开始前,护士会为产妇插尿管。因麻醉后产妇无法自主排尿,插尿管能排出尿液,避免膀胱膨胀影响手术或导致尿液潴留损伤膀胱,过程中产妇可能有轻微不适,但很快会缓解,术后能自主排尿后即可拔掉。选择椎管内麻醉的产妇手术时保持清醒,能听到医护人员说话声,宝宝出生后也能第一时间听到哭声,手术中无刀割疼痛,仅可能有“肚子被拉扯”的轻微感觉,此为医生操作所致的正常现象,无需紧张。
若手术中产妇感觉麻醉效果不佳、有明显疼痛,无需慌张。麻醉医生会密切观察产妇情况,及时通过加用麻药或调整麻醉方案的方式,确保产妇不会有明显痛苦,保障手术在相对舒适的状态下进行。
四、掌握术后恢复要点,让身体舒服恢复
剖宫产术后,产妇下半身知觉和力气需6-12小时恢复,期间应尽量躺卧,避免翻身压迫麻醉穿刺部位以防出血或疼痛。术后伤口疼与宫缩疼属正常反应,医生会视情况用镇痛泵或开哺乳期安全止痛药,产妇无需硬扛,以免影响恢复与情绪。饮食需等麻醉恢复、排气后(通常1-2天)开始,从米汤、稀粥等流食过渡到软面条、蔬菜泥等半流食,再到正常饮食,减轻肠胃负担。部分产妇术后几天腰背部轻微酸痛,多因麻醉穿刺刺激或卧床姿势不当,通过多休息、避免久坐久站、用温毛巾热敷,1-2 周可缓解,并非麻醉 “后遗症”。
术后需警惕异常情况:若下半身麻木感超 24 小时未恢复,或伤口疼痛加重、出现红肿渗液,以及有发烧、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是麻醉并发症或术后感染信号,需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总之,剖宫产麻醉是安全、成熟的医疗技术,在专业麻醉医生操作和监测下风险极低。产妇术前多和医生沟通,解决疑问顾虑;术中积极配合,放松心态;相信医生专业能力,做好准备配合医疗团队,剖宫产麻醉会成为顺利见面的“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