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体检中,“血脂高”十分常见,却常因无明显不适被忽视。殊不知,它是心血管疾病的“隐形杀手”,会在不知不觉中损害血管健康,长期放任可能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严重问题,威胁生命安全。因此,切不可因无症状就掉以轻心。主动了解血脂相关知识,通过调整饮食、规律运动等方式做好预防与控制,才能有效保护血管,为身体健康筑牢防线。
一、搞懂“血脂高”到底是啥
血脂是血液中脂质的统称,主要包括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其中,高密度脂蛋白是“好脂肪”,能运走多余胆固醇、保护血管;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若水平过高,就成了“坏脂肪”,会增加健康风险,并非所有血脂都有害。
生活中,“只有胖子才血脂高”是常见误区,不少人觉得自己不胖、不吃肉就不会血脂高。但实际上,血脂高与遗传、年龄、生活习惯相关,即便体型偏瘦、少吃肉,若有家族遗传史、长期熬夜或缺乏运动,也可能出现血脂异常。
二、血脂高为啥会让血管“亮红灯”
低密度脂蛋白这一“坏脂肪”会沉积在血管壁,长期下来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成为血管健康的“威胁者”。
斑块危害多:一是导致血管变窄,沉积在脑血管会影响脑部供血,引发头晕、头痛,沉积在心血管则影响心脏供血,导致胸闷、胸痛;二是使血管壁弹性下降、变脆弱,增加破裂出血风险,严重时可能引发脑出血;三是不稳定的斑块若脱落,随血液流动可能堵塞关键血管,堵塞冠状动脉会引发心梗,堵塞脑血管则导致脑梗。
更需注意的是,血脂高多无症状,如同“沉默的杀手”,等出现明显不适时,血管往往已严重受损,治疗难度也会增加。
三、自己咋判断血脂高
判断血脂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查看体检报告,其中有三个关键指标需要重点关注。总胆固醇的正常范围是小于5.2mmol/L,若检测数值超过这个范围,就需要提高警惕,关注血脂情况。低密度脂蛋白的正常范围因人群不同有所差异,普通人群应小于3.4mmol/L,而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人群,为了更好地保护血管健康,该指标需控制在2.6mmol/L以下。甘油三酯的正常范围是小于1.7mmol/L,若数值偏高,往往与日常饮食中饮酒过多、摄入过多甜食等因素有关。
除了通过体检报告判断,还有部分人群属于血脂高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进行血脂检查。4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血脂异常的风险会增加;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人群,身体代谢紊乱,更容易出现血脂问题;有血脂高家族史的人群,因遗传因素影响,患病概率也相对较高;经常熬夜、吃外卖的人群,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会破坏身体代谢平衡,同样需要重点关注血脂情况,定期检查。
四、不想血管堵,现在开始做
在饮食方面,要遵循“2多3少”的原则。多吃全谷物,如燕麦、玉米等,它们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血脂;多吃深海鱼,像三文鱼等,每周食用2次,能为身体补充有益成分,对控制血脂有帮助;还要保证每天摄入一斤蔬菜,尤其是深色蔬菜,为身体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要少吃动物内脏,如猪肝,这类食物胆固醇含量较高;少吃油炸食品,像炸鸡,含有大量油脂,容易导致血脂升高;还要少喝甜饮料,如可乐,其含糖量高,过多摄入糖分也会影响血脂水平。
运动方面,应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快走就是不错的选择,每天坚持30分钟,大概相当于走4000步的运动量,适合大多数人;打太极也能起到活动身体、调节身体状态的作用,有助于改善代谢,对控制血脂有益。坚持适量运动,能帮助身体消耗多余脂肪,维持健康的体重和血脂水平。
如果已经被诊断为血脂高,一定要严格遵医嘱服药,不能擅自停药或调整药量。很多人觉得症状有所缓解就自行停药,这样很容易导致血脂反弹,加重血管损伤。同时,要做好日常监测,每月测量1次血压,了解血压变化情况,因为血压异常也会影响血管健康;每3个月检查1次血脂,根据血脂变化调整治疗和干预方案,更好地控制血脂,保护血管。
结语
血脂高对血管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它虽看似无症状,却在悄悄损害血管。通过了解血脂知识、做好判断监测、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并避开常见误区,能有效控制血脂,保护血管。希望大家重视血脂问题,从现在做起,守护血管健康,远离心血管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