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而言,“口渴、多尿”是常见状况。大家第一反应常是“血糖没控制好”,要么随意加片降糖药,要么少吃点饭,之后就不再理会。但有时这并非普通高血糖,而是糖尿病最危险的急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若延误处理,轻则昏迷,重则危及生命。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隐藏杀手”,教大家区分它与普通高血糖,以及遇到情况该如何应对。
DKA是怎么回事?
把身体想象成一个工厂,胰岛素是负责把血糖运进细胞供能的“搬运工”。当身体缺少胰岛素,比如糖尿病患者漏打胰岛素,或因感染发烧使身体对胰岛素需求骤增,血糖就无法进入细胞发挥作用。此时身体缺乏“能量来源”,就会“病急乱投医”,将脂肪当作“燃料”。脂肪燃烧时会产生酮体,酮体呈酸性,在体内堆积过多,会让身体整体“变酸”,就像在干净的水里加太多醋,心脏、肾脏、大脑等重要器官都无法正常工作,这便是DKA。
普通高血糖和DKA怎么区分?
这是关键时刻能救命的知识,大家一定要牢记。
1.口渴多尿程度:
普通高血糖的口渴多尿症状较轻,可能只是比平时多喝几杯水、多去几次厕所,持续时间不长,调整饮食或正常用药后症状就会缓解。而DKA的口渴多尿极为严重,即便大量饮水,仍口干舌燥,尿量明显增多,尿液还有烂苹果味,这是典型特征。
2.精神状态:
普通高血糖时,人可能只是有些疲惫、乏力,但不影响正常吃饭、说话和日常活动,交流、做家务都没问题。但患上DKA,精神状态会变差,浑身没力气,还容易烦躁不安,总想睡觉,严重时说话含糊不清,甚至认不清身边的人,反应迟钝。
3.其他症状:
普通高血糖一般不会有太多不适,偶尔头晕,休息一会儿就好。DKA则会伴随多种症状,如恶心、呕吐,吃什么吐什么,喝水也可能吐;肚子痛,易被误诊为肠胃炎而耽误治疗;呼吸又深又快,像喘不上气;部分患者还会发烧,这通常是因为身体有感染,而感染也是引发DKA的常见原因之一。
4.血糖值:
普通高血糖的血糖一般不会超过16.7mmol/L,DKA患者的血糖大多超过16.7mmol/L,严重时甚至超过22mmol/L。不过大家不用特意记这个数值,知道DKA的血糖比普通高血糖高很多即可。
发现DKA迹象怎么办?
一旦发现DKA迹象,别慌,按以下3步做,可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1.测指标:
家里有条件的,立刻测两个指标。先测血糖,若超过16.7mmol/L,就要警惕DKA;再用尿酮试纸测尿酮,若试纸出现“+”及以上符号,大概率就是DKA。若家里没有尿酮试纸,可直接根据上述症状判断。
2.联系医生或去医院:
DKA必须靠医院专业治疗才能缓解,如输液补充胰岛素、补水、纠正酸中毒等,自己吃药无效,且越拖越危险。去医院时,要告知医生自己是糖尿病患者,最近有无漏用降糖药、有无发烧、吃不下饭等情况,帮助医生快速判断病情,节省治疗时间。
3.做好辅助事项:
去医院路上,若没有呕吐症状,就少量多次喝些温水,帮助身体排出酮体,缓解脱水情况,但千万别喝含糖饮料,否则会使血糖更高。同时,不要乱吃东西,也不要自行增加胰岛素剂量,即使感觉很饿或觉得血糖高,也要等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和饮食。
如何预防DKA?
预防比处理更重要,糖尿病患者记住以下3点,可大大降低患上DKA的风险。
1.按时用药:千万别漏用胰岛素或降糖药,这是引发DKA最常见的原因。不管是出门在外不方便,还是身体不舒服,都要按医生嘱咐按时用药。若不确定如何用药或忘记用药,一定要及时问医生,不要自行调整。
2.密切关注血糖:感冒发烧、吃不下饭时,身体易处于“应激状态”,血糖可能突然升高。此时要多测几次血糖,一旦发现血糖异常,如比平时高很多,就赶紧联系医生,别等症状加重才重视。
3.定期监测血糖和尿酮:家里最好备一个血糖计,血糖不稳定时多测几次,了解血糖变化情况;也可备几包尿酮试纸,口渴多尿加重时测一下尿酮,及时发现问题。
最后再次强调,口渴多尿不是小事,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症状加重,再加上恶心呕吐、肚子痛、精神差”等情况,千万别当成普通高血糖处理,一定要赶紧去医院。DKA并不可怕,早发现、早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很快好转,可怕的是“拖延”。希望大家重视起来,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