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医院看了病、缴了费,拿到医生开的处方单,是否曾好奇:为什么有时药房窗口会叫你稍等?为什么有些药不能马上拿到?其实,在你等待的几分钟里,有一群专业人员正在默默为你把关——那就是药剂科的主管药师,他们正在做一项关键工作:处方审核。
处方审核,不是简单地“照单捡药、发药”,而是药师依据专业知识,对医生开具的处方进行系统性审查,确保药品选择合理、用法用量适宜安全、无药物相互作用风险、符合患者个体用药情况。这项工作,就像一道看不见的安全门,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用药安全。
一、处方审核审什么?
药师在审核处方时,主要关注五个核心维度:
1.合法性审查:首先核对处方是否由具备处方权的医生开具,签名、印章是否齐全,处方格式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这是最基本的前提,确保处方来源正规、可追溯。
2.适宜性评估:药师会查看药品的用药合理性是否与医生开具的临床诊断相符,会查看药品是否适合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生理状况。比如儿童、老人、孕妇或肝肾功能不全者等特殊人群,某些药物需调整剂量或禁用。例如,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类抗生素,以免影响牙齿发育。
3.用法用量核查:药品剂量是否在安全范围内?给药频次是否合理?疗程是否恰当?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成人每日最大剂量为4000毫克,超量可致肝损伤;阿莫西林治疗普通感染通常一日三次,若处方写成“一日一次”,血药浓度无法维持在有效杀菌的水平,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儿童用药更需精确计算,常按体重(mg/kg)或体表面积给药,药师会根据药品说明书复核计算给药剂量、频次是否准确。
4.药物相互作用排查:患者若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药师会检查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或相互增强/减弱药效的情况。例如,华法林(抗凝药)与某些抗生素、退烧药同服,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必须谨慎审核药品联合使用时是否会有相互作用。
5.重复用药与过敏史筛查:避免患者因不同医生开药导致成分重复(如多种感冒药含相同退热成分),或使用曾引起过敏的药物。药师会调阅患者既往用药记录,规避风险。
二、审核中常见的“拦路虎”
在实际工作中,药师常遇到以下典型问题,需及时干预:
1.超说明书用药:如医生用抗癫痫药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说明书外适应症),药师需评估是否有权威指南、共识支持、本院是否备案、患者是否签署知情同意书,否则可能建议医生补充说明或调整用药方案。
2.剂型选择不当:如给吞咽困难的老人开整片氯化钾缓释片,药师可能建议更换为口服溶液;给儿童开苦味强烈的片剂,可建议选用果味颗粒剂以提高依从性。
3.给药途径错误:如将静脉滴注的注射用头孢曲松误写为“口服”,或“外用”的炉甘石洗剂误标为“内服”,此类错误必须立即纠正,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4.药品名称混淆:如“阿糖腺苷”(抗病毒药)与“阿糖胞苷”(抗肿瘤药)字形相近;“格列齐特”(降糖药)与“格列喹酮”虽同属磺脲类但代谢途径不同,药师需逐字核对,杜绝一字之差,性命攸关。
三、药师如何做决定?
审核是协作。当发现问题,药师通常采取以下步骤:1.优先通过院内系统或电话联系处方医生,礼貌沟通问题点,给出合理性建议(如更换药物、调整剂量、补充诊断依据);2.若医生同意修改,药师协助修正处方;3.若医生坚持原方案,药师会评估风险等级,必要时请上级药师或临床药师会诊;4.对高风险处方,在确保患者知情前提下,可能暂缓调配并记录备案。
整个过程强调专业判断与医患沟通,目标是既尊重医疗决策,又最大限度保障用药安全。
四、患者能做什么?
作为患者,你也可以成为处方安全的协作者:1.主动告知药师: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保健品、中药)、过敏史、肝肾疾病史、是否怀孕或哺乳。2.不要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有疑问及时咨询药师。3.保留用药记录,复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避免重复开药。4.遇到药师询问或延迟发药,请耐心配合——他们是在为你负责。
五、科技如何助力审核?
如今,医院普遍配备“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在医生开出处方后、患者缴费前,系统自动进行初步审查,有不合理、不适宜的、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系统会弹窗到医生电脑,医生根据相应提醒进行修改。但机器不能替代人脑,最终仍需药师结合临床实际综合判断。系统是助手,药师才是把关人。
总之,处方审核,是医疗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显山露水,却关乎生命健康。每一位药师都在用专业知识,为你的药袋加上一道“安全锁”。下次,当你在药房稍作等待时,请相信:那不是效率低下,而是有人在为你认真负责。用药安全无小事,药师审核,值得你我信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