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小儿夜啼的常见诱因与家庭应对 - 数字报刊系统 小儿夜啼的常见诱因与家庭应对 皮肤瘙痒难耐:寄生虫检测揪出疥螨作祟 宫腔镜并发症预防,术前术后这样做 胃里长“坏蛋”,胃癌早期信号要抓牢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儿夜啼的常见诱因与家庭应对

作者:扶绥县中医医院 方权红


小儿夜啼是儿科常见问题,多见于婴幼儿阶段,中医认为其病因多与心火内扰、脾胃虚寒、惊恐伤神或饮食积滞有关。现代医学虽能排查器质性疾病,但对功能性夜啼缺乏特效手段。而中医推拿作为绿色疗法,通过手法刺激穴位、调和脏腑,能有效缓解夜啼症状,且操作简单、无副作用,深受家长欢迎。

 

一、夜啼的常见因素

小儿夜啼并非单一原因所致,需先明确可能诱因,才能针对性处理:

1.生理与环境因素: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环境变化敏感。室温过高或过低、衣物过紧、尿布潮湿、饥饿或过饱,以及强光、噪音刺激,都可能导致夜间惊醒哭闹;部分宝宝存在 “肠绞痛” 情况,表现为傍晚或夜间突发剧烈哭闹,腹部紧张,排气后可暂时缓解。

2.心理因素:宝宝 “神气怯弱”,白天受惊吓(如突然的巨响、陌生人频繁逗弄)、与抚养人短暂分离,或睡前过度兴奋,都可能导致夜间心神不宁、频繁惊醒。

3.喂养与消化问题:喂养不当(如睡前过量喂奶、辅食添加过杂)易导致乳食积滞,引发腹胀、反酸,宝宝因腹部不适哭闹;部分乳糖不耐受或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也可能因肠道不适出现夜啼。

4.中医视角的脏腑失调:中医认为,心火内扰(面红唇赤、烦躁)、脾胃虚寒(四肢发凉、喜暖)、惊恐伤神(易惊、哭时带恐惧)、饮食积滞(腹胀、大便酸臭),是引发夜啼的常见脏腑功能失衡类型,这也为推拿干预提供了方向。

 

二、家庭可操作的干预方法:推拿与日常护理结合

针对功能性夜啼,家长可通过 “中医推拿 + 科学护理” 双管齐下,帮助孩子改善睡眠:

(一)简易中医推拿:温和调节,辅助止啼

推拿需根据孩子状态轻柔操作,核心是通过刺激穴位调和身体,以下为家长易掌握的手法,每次操作总时长控制在 10-15 分钟:

清心经(适用于烦躁、面红型):中指末节螺纹面,用拇指指腹从指根推向指尖,每分钟 150-200 次,持续 1-2 分钟,帮助缓解心火旺盛引起的哭闹。

补脾经(适用于四肢凉、喜抱型):拇指末节螺纹面,从指尖推向指根,每分钟 100-150 次,持续 2-3 分钟,辅助健脾暖胃,改善脾胃虚寒导致的不适。

摩腹(适用于腹胀、积食型):掌心搓热后,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摩腹,力度轻柔,每次 3-5 分钟,促进胃肠蠕动,缓解积滞引起的腹部不适。

揉小天心(适用于易惊、睡眠不安型):手掌大小鱼际交界处凹陷,用拇指指腹按揉,每分钟 100-150 次,持续 2-3 分钟,帮助镇静安神,减少夜间惊醒。

(二)科学日常护理:从细节预防夜啼

相比推拿,规律的日常护理更能从根源减少夜啼,家长需注意以下几点:

优化喂养方式:避免睡前 1 小时内大量喂奶或进食,辅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减少高糖、高蛋白食物;若怀疑乳糖不耐受,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乳糖酶。

打造舒适睡眠环境:卧室温度控制在 22-24℃,湿度 50%-60%,光线柔和(夜间可用小夜灯),避免噪音;睡前可给宝宝换宽松睡衣、换干净尿布,减少身体不适感。

建立规律作息与睡眠仪式:每天固定时间哄睡(如晚上 7-8 点),搭配 “洗澡→抚触→讲故事 / 听轻柔音乐” 的固定流程,帮助宝宝形成 “仪式感”,明确 “该睡觉了” 的信号。

情绪安抚与白天护理:白天避免突然的巨响、强光刺激,逗弄宝宝时不过度兴奋;傍晚后减少户外活动,睡前 1 小时保持环境安静,可通过轻拍、哼唱儿歌等方式帮助宝宝放松。

 

三、日常调理:预防夜啼的“家庭处方”

1.饮食有节:避免睡前过量喂养,夜间减少高糖、高蛋白食物摄入。

2.环境优化:保持卧室安静、光线柔和,温度控制在22-24℃。

3.情绪安抚:白天避免过度惊吓,睡前可通过轻柔音乐、抚触帮助孩子放松。

4.规律作息:建立固定的睡眠仪式(如洗澡、换睡衣、讲故事),帮助孩子形成生物钟。

 

四、何时需就医?这些信号不可忽视

若推拿后夜啼症状无改善,或伴随以下情况,需及时就诊:

1.持续高热、呕吐、腹泻;

2.哭闹时双拳紧握、面色发青;

3.发育迟缓、体重不增;

4.怀疑肠套叠、疝气嵌顿等急症。

 

结语

小儿夜啼多为阶段性问题,家长无需过度焦虑。通过 “温和推拿辅助调节 + 科学日常护理”,多数功能性夜啼可逐渐改善。但需明确:推拿是家庭辅助手段,不能替代医学检查与治疗 —— 若宝宝夜啼频繁或伴随异常症状,第一步应先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再结合家庭干预,才能让宝宝真正安享夜间睡眠,也让家长摆脱 “熬夜困境”。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