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是医院中实施外科手术、抢救生命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每一项操作都与患者安危直接相关。很多人关注主刀医生的技术,但一台手术的成功,离不开手术室护理团队的严谨配合。其中,器械清点是一项基础却至关重要的工作。它不是简单的“数数”,而是一套严格的安全制度,贯穿手术全过程。
一、手术前:准备与核对
手术开始前,手术室护士首先要根据手术类型准备所需器械。不同手术使用的器械种类和数量不同,如骨科手术常用钢板、螺钉和特殊拉钩,而腹腔手术则需要大量止血钳、吸引器头等。所有器械必须经过清洗、消毒、灭菌处理,确保无菌状态。
准备就绪后,两名护士共同进行第一次清点。她们对照器械清单,逐一核对名称、数量和完整性。清点内容包括手术器械、纱布、棉片、缝针、引流管等所有可能进入患者体内的物品。清点过程由一人操作,另一人复核,并将结果记录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只有清点无误,手术才能开始。
二、四个关键清点时间点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明确规定,手术过程中必须进行四次物品清点,确保无遗留。
第一次清点在手术开始前,目的是确认所有物品齐全且未使用。此时所有器械、敷料均按规范摆放,未接触患者。
第二次清点在关闭体腔前进行。体腔包括胸腔、腹腔、颅腔、关节腔等深部空间。此时手术操作基本完成,医生即将缝合深部组织。这是最关键的一次清点,防止纱布、器械等遗留在体内。所有使用过的纱布必须展开检查,确认无残留组织或血液块包裹。
第三次清点在体腔关闭后。由于关闭过程中可能新增使用器械或缝针,必须再次核对,确保数量一致。例如,在缝合腹膜时可能临时增加缝线或止血钳,这些都必须纳入清点范围。
第四次清点在手术结束、患者离开手术台前。这是最终确认,确保整个手术过程使用的物品全部回收。此时,所有器械需清洗血迹,分类整理,再次清点。四次清点结果必须完全一致,记录完整,方可归档。
三、为何必须严格清点
如果手术器械或敷料遗留在患者体内,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异物刺激可导致局部炎症、感染、疼痛,甚至造成肠穿孔、器官粘连等并发症。患者需要再次手术取出,增加痛苦和医疗风险。国内外均有因器械遗留引发医疗纠纷的案例,部分案例导致患者长期住院甚至死亡。
因此,清点制度是预防此类事故的核心措施。一旦发现物品数量不符,必须立即暂停手术,全面排查。可通过询问团队成员、检查手术区域、查看地面和角落、使用X光拍片等方式查找。所有参与手术人员都必须配合,不得隐瞒或忽视。只有确认无误后,才能继续操作。医院也会对清点异常事件进行登记和分析,持续改进流程。
四、小物件,大风险:缝针与纱布的管理
在所有清点物品中,缝针和小纱布最难管理。缝针细小,易滑落或粘附在手套、敷料上;纱布可能被血液浸透后颜色相近,不易发现。据统计,遗留在体内的异物中,纱布占比超过60%,缝针次之。
为降低风险,护士使用专用磁性托盘存放缝针,做到“一针一取”,用完立即归位。缝针使用后必须放回原位,不得随意放置。纱布和棉片均带有显影线,可在X光下显影,便于术后检查。所有敷料在使用前和回收时都必须严格计数,浸血的纱布也要逐一展开核对,防止夹带。
五、护士的多重角色
手术室护士不仅是“递器械的人”。她们需熟悉手术步骤,预判医生需求,及时传递正确工具;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配合处理突发情况;维护无菌环境,防止感染;管理设备运行和手术间环境。
整个手术过程中,护士必须全程站立,精神高度集中,不能有丝毫松懈。她们的专业能力直接关系到手术效率和患者安全。
六、技术辅助,但责任不变
部分医院已引入条码扫描、RFID电子标签等技术辅助清点。系统可自动识别器械数量,减少人工误差。例如,每把器械带有唯一编码,放入托盘后系统自动读取并比对清单。但技术不能替代人工核对。设备可能故障,标签可能脱落,最终的责任仍由护士承担。四次人工清点仍是不可省略的流程。技术只是补充手段,核心仍是人的责任心和规范操作。
总之,手术室护理工作平凡而重要。从第一块纱布的摆放,到最后一根缝针的回收,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命。器械清点看似简单,实则是医疗安全的基石。正是这些严谨的制度和专业的执行,为患者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