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新手爸妈应对新生儿黄疸指南 - 数字报刊系统 胃炎患者日常养胃的5个黄金法则 了解艾滋病检测,为健康上把锁 新手爸妈应对新生儿黄疸指南 中药西药,如何聪明混搭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手爸妈应对新生儿黄疸指南

作者:崇左市人民医院 零新岚

新生儿裹在襁褓中皮肤泛黄,常让新手父母焦虑:这是正常还是疾病信号?其实,绝大多数宝宝都会经历新生儿黄疸这一生理过程。但如何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何时需干预,是家长必修课。本文从成因、科学检测到应对策略,为新手爸妈提供系统性指南。

黄疸的“真面目”:新生儿健康的“黄色警报”

新生儿黄疸的本质是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胆红素是红细胞代谢的产物,正常情况下会通过肝脏处理后随胆汁排出。但新生儿出生后,体内红细胞数量多、寿命短,加之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导致胆红素产生多、排出慢,多余的胆红素沉积在皮肤和黏膜中,形成肉眼可见的黄色。  

黄疸的“出场时间”和“消退节奏”是判断其性质的关键。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至3天出现,先从面部开始,逐渐蔓延至躯干和四肢,5至7天达到高峰后自然消退,早产儿可能持续更久。这种黄疸像一场“温和的过客”,宝宝吃喝拉撒一切正常,无需特殊治疗。  

而病理性黄疸则是“不速之客”,可能伴随以下特征:出生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范围迅速扩展至手足心;黄疸消退后再次加重;或宝宝出现拒奶、嗜睡、尖叫甚至抽搐。这类黄疸往往与溶血、感染、先天性代谢病等病理因素相关,需及时就医。  

科学检测四步法:从家庭观察到专业诊断  

第一步:家庭“火眼金睛”观察法  

家长可通过“黄染地图”初步判断黄疸程度:若仅面部发黄为轻度,蔓延至躯干为中度,若连手脚心都变黄则需警惕。

同时,观察宝宝状态:若能吃能睡、反应灵敏,多为生理性;若出现吸吮无力、哭声微弱或异常烦躁,需立即就医。  

第二步:经皮胆红素检测——无创“初筛”  

在社区医院或产科病房,医护人员常用“黄疸仪”轻触宝宝额头或胸口,通过光谱反射原理快速估算胆红素水平。

这种方法无痛便捷,适合作为初步筛查,但结果可能受肤色、仪器型号影响,需结合临床判断。  

第三步:血清胆红素检测——诊断“金标准”  

当经皮检测值接近临界点或宝宝症状异常时,医生会建议采血化验。通过静脉血或足跟血检测总胆红素及直接、间接胆红素比例,可精准判断黄疸类型及严重程度。

若怀疑溶血病,还需进行血型、G6PD酶活性等进一步检查。  

第四步:针对性辅助检查  

对于黄疸持续不退或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的宝宝,医生可能安排头颅超声排查胆红素脑病,或通过肝功能、感染指标检测寻找病因。

这些检查如同“侦探破案”,帮助锁定黄疸背后的“真凶”。  

应对策略:分层处理,精准干预  

轻度黄疸:加强喂养,促进代谢  

生理性黄疸的“克星”是宝宝的肠胃——通过频繁哺乳(每天8至12次)刺激排便,可加速胆红素排出。

母乳喂养的妈妈无需停奶,但需确保宝宝有效吸吮;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可适当增加喂水量。  

中度黄疸:光疗“照退”黄色  

当胆红素水平达到光疗标准时,宝宝需“入住”蓝光箱。蓝光可将皮肤中的胆红素转化为易溶于水的物质,通过尿液排出。

治疗时,宝宝仅穿纸尿裤,佩戴眼罩保护眼睛,全程由医护人员监护,家长无需过度担忧。  

重度黄疸:换血疗法“紧急救援”  

极少数情况下,若胆红素水平过高或已出现脑损伤迹象,需通过换血术快速置换出血液中的胆红素和抗体。

这是挽救生命的最后防线,但发生率极低,家长无需恐慌。  

避开误区,科学护理  

误区1:“晒太阳就能退黄疸”  

阳光中的蓝光波长有限,且新生儿皮肤娇嫩,长时间暴晒可能导致晒伤或体温过高。专业光疗设备的光照强度和安全性远优于晒太阳,切勿因小失大。  

误区2:“喝葡萄糖水能退黄”  

葡萄糖水不仅无法降低胆红素,反而会减少宝宝对母乳的摄入,影响排便,加重黄疸。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建议:6月龄内婴儿无需额外喂水,母乳是最佳“退黄良药”。  

误区3:“黄疸消退就不会复发”  

部分母乳性黄疸可能在宝宝出生2至3周后再次加重,但只要生长良好、无其他症状,可继续母乳喂养,黄疸通常会在1至3个月内完全消退。  

何时必须就医? 

若宝宝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送医:  

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  

黄染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  

伴随发热、呕吐、腹胀等异常表现;  

宝宝反应差、嗜睡或尖叫。  

结论

新生儿黄疸是成长路上的“小插曲”,绝大多数宝宝都能顺利度过。家长需保持冷静,科学观察,及时与医生沟通。记住:你的细心呵护,就是宝宝最好的“退黄药”。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