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出生后28天内)常见感染性疾病,也是导致新生儿呼吸衰竭、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新生儿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弱,感染后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家长忽视而延误治疗。普及疾病知识,帮助家长识别信号、掌握应对与预防方法,对保障新生儿健康意义重大。
新生儿肺炎高发原因与常见类型
新生儿肺炎高发主要与生理特点和外界因素相关。从生理结构来看,新生儿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黏膜上皮细胞纤毛运动差,难以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病原体;同时,新生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未成熟,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对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易发生感染。从外界因素而言,新生儿出生后若接触携带病原体的人员(如感冒、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体可通过飞沫传播进入呼吸道引发感染;此外,喂养不当导致的乳汁吸入(呛奶)、出生时吸入羊水或胎粪等,也会引发肺部炎症反应。
临床中,新生儿肺炎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吸入性肺炎,多因吸入羊水、胎粪或乳汁引起,其中乳汁吸入性肺炎在母乳喂养或奶瓶喂养不当的新生儿中较为常见,出生后1-2周内发病率较高;二是感染性肺炎,按感染时间可分为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病原体以细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为主,产后感染多发生在出生后1周-1个月,常由家庭成员或护理人员传播。
新生儿肺炎的早期异常信号
家长需重点关注新生儿的呼吸、吃奶、精神状态及全身表现,及时识别以下异常信号。在呼吸方面,呼吸频率增快是核心指标,新生儿安静状态下正常呼吸频率为 40~45次 / 分钟,若持续超过 60 次 / 分钟,需警惕肺炎可能;同时,若出现鼻翼扇动(呼吸时鼻翼随呼吸节律扇动)、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凹陷),或口唇、面色发绀(青紫),提示肺部通气功能已受明显影响,需立即就医。
吃奶与精神状态的变化也需重视,患病新生儿常出现吃奶量锐减,如原本每次能摄入60~80ml奶量,患病后仅能摄入20~30ml,甚至出现拒奶;精神状态上,会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清醒时活动减少,对刺激(如声音、触摸)反应弱,与健康时的活跃状态形成明显差异。此外,新生儿肺炎还可能伴随特殊表现,如咳嗽多为阵发性呛咳或轻声干咳,不同于成人的剧烈咳嗽;体温方面,部分患儿会出现低热(体温37.5-38℃),但更多新生儿因体温调节中枢未成熟,会出现体温不升(低于36℃),伴随手脚冰凉;还有部分患儿口腔内会持续出现细小泡沫(吐沫),这是由于肺部炎症导致分泌物增多,新生儿无法有效咳出,随呼吸产生的表现,需与正常口水泡沫区分(病理性泡沫持续存在,且伴随其他异常信号)。
发现异常后的正确应对措施
家长发现异常后,先调整护理:停止喂奶,避免加重肺部损伤;让新生儿侧卧位或平躺时头偏向一侧,防误吸窒息,用无菌棉签清理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室内通风,维持22-24℃、湿度55%~65%。
随后快速就医,优先选有新生儿科的医院,症状重(如面色发绀、呼吸微弱)时立即拨打120,途中观察呼吸、面色,避免剧烈晃动。到院后,向医生准确描述症状及接触人员健康状况。医生会做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部X线片等检查,家长无需担忧辐射,配合检查即可。
新生儿肺炎的日常预防措施
预防需做好隔离防护,避免新生儿接触呼吸道感染者,家人患病需戴医用外科口罩,减少亲密接触;新生儿出生1个月内,减少外人探望,尤其冬春季。
正确喂养是关键,母乳喂养采取半坐位,避免平躺;奶瓶喂养选合适奶嘴,控制奶流;喂完后竖抱拍背 5-10 分钟,待打嗝后放下,不立即平躺。
保持呼吸道通畅与卫生,不过度包裹新生儿;鼻腔堵塞用生理盐水滴鼻后,用吸鼻器吸出分泌物,禁手抠。家长接触新生儿前彻底洗手,衣物、被褥定期清洗暴晒,减少病原体滋生。
新生儿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健康防护的重点人群。新生儿肺炎虽高发,但只要家长掌握疾病的早期识别信号、正确应对方法和日常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希望通过本文的科普,能帮助更多家长提升对新生儿肺炎的认知,为新生儿的健康成长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