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春交替之际,流感病毒总会悄然来袭,医院发热门诊人满为患,学校、办公室里咳嗽声此起彼伏。流感(流行性感冒)虽与普通感冒仅一字之差,但危害却天差地别:轻则高热、头痛、全身酸痛,重则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一套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流感防护妙招,帮你轻松应对流感高发季。
流感≠普通感冒:认清这个“隐形敌人”
许多人误将流感等同于普通感冒,但二者差异巨大。流感由流感病毒引发,传染性强、起病急,常伴随39℃以上高热、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病程可持续1-2周;而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症状较轻,以鼻塞、流涕为主,通常5~7天自愈。
1.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如咳嗽、打喷嚏)和接触传播。在密闭空间中,病毒可悬浮数小时,一旦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再触摸口鼻,就可能“中招”。
2.高危人群需警惕:5岁以下儿童、60岁以上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哮喘)及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
防护第一招:疫苗——最有效的“金钟罩”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疫苗通过模拟病毒抗原,刺激身体产生抗体,从而在病毒入侵时快速反击。
1.为什么每年都要打?
流感病毒变异快,每年流行的毒株可能不同。世界卫生组织(WHO)会根据全球监测数据,预测当年最可能的毒株类型,并据此更新疫苗配方。因此,即使去年打过疫苗,今年仍需接种。
2.接种时机与注意事项
最佳时间:流感高发季前1-2个月(通常为每年9—11月),但整个流行季均可接种。
适用人群:6月龄以上人群均可接种,尤其是高危人群。
禁忌证:对疫苗成分过敏者、急性发热期患者需暂缓接种。
常见误区:疫苗不会导致流感!部分人接种后可能出现低热、乏力,这是免疫反应的正常表现,1~2天即可缓解。
日常防护:细节决定成败
除了疫苗,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防护同样关键。以下“防护五件套”请牢记:
1.勤洗手,正确洗
用肥皂和流动水搓洗20秒以上,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特别要注意清洁指缝、指甲缝等易忽略部位。
2.戴口罩,选对型
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地铁、商场)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口罩潮湿或使用超过4小时需及时更换,切勿重复使用。
3.保持社交距离
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距离,避免近距离交谈或共用餐具。流感高发期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
4.通风换气,清洁环境
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手机等高频接触物品。
5.增强免疫力,从内而外筑防线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如橙子、猕猴桃)、优质蛋白(如鱼、蛋、豆类)。
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瑜伽),每次30分钟以上。
管理压力:长期焦虑会削弱免疫力,可通过冥想、听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
感染后怎么办?科学应对不慌乱
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自我隔离:避免接触家人,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尽量单独居住在一个房间。
2.及时就医:高危人群或症状严重者(如持续高热、呼吸困难)需立即前往医院,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
3.合理用药:切勿自行服用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可对症使用退热药(如布洛芬)、止咳药,但需注意剂量和禁忌。
4.居家护理:
多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易消化。
用温水擦拭身体降温,避免捂汗。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用后立即丢弃并洗手。
特别提醒:流感与新冠的“双重挑战”
当前,新冠疫情仍未完全消退,流感与新冠叠加感染的风险存在。二者症状相似(如发热、乏力),但新冠可能伴随味觉丧失、呼吸困难等特殊表现。若出现相关症状,务必进行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以明确诊断。
防护通用原则:无论是流感还是新冠,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措施均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结语
流感虽然传染性强、危害大,但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轻松应对流感高发季。希望大家都能把这些防护妙招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