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0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肝胆疾病,预防胜于治疗 - 数字报刊系统 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救知识要牢记 肝胆疾病,预防胜于治疗 3岁以内儿童的健康保健 脂肪肝来袭,饮食调整刻不容缓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肝胆疾病,预防胜于治疗

作者:百色市德保县人民医院 陈仁尔


在人体的生理结构中,肝脏和胆囊是维持正常代谢与消化功能的重要器官,却常因日常习惯被忽视,导致肝胆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而肝癌更是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四位。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患者承受的治疗痛苦与经济负担。事实上,多数肝胆疾病的发生与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相关,通过科学预防可大幅降低患病风险,因此 “预防胜于治疗” 并非一句口号,而是守护肝胆健康的关键原则。

 

认识常见的肝胆疾病

要做好预防,首先需了解普通人易遭遇的肝胆问题。脂肪肝并非肥胖人群专属,长期饮酒导致的酒精性脂肪肝,与饮食不当、缺乏运动引发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均可能在早期无明显症状,但早期干预可实现逆转,若忽视则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胆囊炎与胆结石多因饮食油腻、长期不吃早餐引发,胆汁长期淤积会增加结石形成概率,发作时常伴随剧烈腹痛。病毒性肝炎中,甲肝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乙肝则通过血液、母婴等途径感染,并非所有肝炎都具有传染性,需避免认知误区。肝癌的发生多与慢性肝病长期发展相关,如乙肝患者若不及时控制病情,可能逐步发展为肝硬化,最终诱发肝癌,因此切断疾病进展链条的核心在于早期预防。

 

自查伤害肝胆的不良习惯

日常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习惯正在悄悄损害肝胆健康。饮食方面,长期摄入高油高糖食物,如油炸食品、奶茶等,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不吃早餐会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增加结石风险;过量饮酒,尤其是每天饮用超过 2 两白酒,会直接损伤肝细胞。生活习惯上,每天久坐超过 8 小时,缺乏运动,易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凌晨 1-3 点是肝脏修复的关键时期,长期熬夜会影响肝脏正常功能。用药误区也需警惕,不少人盲目服用保健品或自行使用 “保肝药”,却不知多数药物需经肝脏代谢,乱用药反而可能引发药物性肝损伤。此外,乙肝携带者不定期检查肝功能、长期饮酒者不做肝脏超声检查等忽视筛查的行为,会错过早期干预时机,增加疾病恶化风险。

 

普通人可落地的肝胆预防措施

做好肝胆疾病预防,只需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且均易融入日常生活。先是合理饮食,每天坚持吃早餐,可及时刺激胆囊收缩,促进胆汁排出,避免胆汁淤积;减少高油高糖食物摄入,比如油炸食品、甜点等,多吃全谷物、绿叶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和优质蛋白(如鱼、鸡蛋),为肝胆提供均衡营养;控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最好不饮酒,避免酒精对肝细胞造成损伤。

 

其次坚持运动,每周至少进行3次运动,每次30分钟,快走、慢跑、游泳等都是合适的选择,能促进身体代谢,减少脂肪在肝脏堆积;久坐人群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做简单的拉伸或走动,避免长期久坐导致脂肪堆积。

 

第三是规律作息,尽量在23点前入睡,此时是肝脏自我修复的关键时段,保持固定作息有助于维持肝胆功能稳定;即使偶尔熬夜,次日也无需刻意长时间补觉,以免打乱生物钟,可通过午间短暂小憩调整。

 

第四是加强防护,未感染乙肝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尤其是儿童、医护人员、经常输血人群等高危群体,降低感染风险;生病时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自行加药或更换保健品,避免药物成分加重肝脏代谢负担;普通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肝功能检查和肝胆超声检查,乙肝携带者每6个月检查一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第五是控制体重,通过饮食调整与运动结合,将BMI(身体质量指数)控制在18.5-23.9之间,避免肥胖引发脂肪肝;同时避免快速减重,快速减重可能导致脂肪分解过快,加重肝脏负担,反而不利于肝胆健康。

 

需及时就医的肝胆疾病信号

即便做好预防,也需留意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就医。腹部不适方面,右上腹持续疼痛可能是胆囊炎、胆结石的症状,腹胀且食欲差可能提示肝功能异常。身体异常表现中,皮肤或眼睛发黄(黄疸)、尿色变深(呈浓茶色)、大便发白,均表明肝胆代谢功能出现问题。此外,不明原因的乏力、体重快速下降、牙龈反复出血,可能是肝硬化早期信号,若不及时就医,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结语

肝胆疾病的发生并非突然,而是长期不良习惯积累的结果,其治疗过程往往耗时、费力且成本高。相比之下,预防只需从吃、动、睡、查等小事做起,却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希望大家重视肝胆健康,将预防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主动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真正实现 “预防胜于治疗”,远离肝胆疾病困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