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妈常将“咳嗽”视为宝宝肺部问题的唯一信号,觉得“不咳嗽就不会得肺炎”。但临床中,不少家长带着精神萎靡、仅“不爱吃奶、呼吸有点快”的宝宝就诊,检查后却发现是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呼吸道未发育成熟,肺炎早期很少明显咳嗽,等频繁咳嗽时病情往往已加重。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新生儿肺炎除咳嗽外的早期信号及应对方法。
为何新生儿肺炎“不爱咳嗽”?
新生儿并非“忍得住”不咳嗽,而是没学会用咳嗽保护自己。
一方面,咳嗽反射弱。成年人或大孩子气道有分泌物会咳嗽排出,新生儿咳嗽神经未发育好,肺部有炎症、气道有分泌物也难通过咳嗽表现,多以其他反应“报警”。
另一方面,症状偏向“全身反应”。大孩子得肺炎可能先咳嗽、发烧,再影响精神;新生儿抵抗力弱,肺部有炎症会很快影响吃奶、呼吸和精神状态,这些全身表现比咳嗽更早出现。
3个“非咳嗽信号”,发现1个就警惕
这些信号看似普通,却是肺炎早期预警,家长要学会观察。
信号1:呼吸“不对劲”——快、急、有杂音
新生儿安静状态下正常呼吸速度是每分钟40-50次,肺炎早期呼吸会变快,还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有杂音的情况。
1.呼吸速度变快:安静时1分钟呼吸超过60次。家长可在宝宝睡着或安静躺着时,掀开衣服,平视胸口,胸口起伏1次算1次呼吸,计时1分钟。若1分钟内起伏超60次,就要警惕。
2.呼吸动作异常:呼吸时鼻翼扇动,或胸口中间、肋骨间缝隙吸气时凹陷(三凹征)。如宝宝呼吸时鼻子一鼓一鼓,胸口中间“往里陷”,说明呼吸费力。
3.呼吸有杂音:呼吸时喉咙发出“咕噜咕噜”声或“喉鸣音”,咳不出来。这是肺部有炎症,分泌物增多,气流通过气道产生杂音。
家长应对:发现呼吸不对劲,让宝宝侧躺,避免平躺分泌物堵气道;别裹太厚被子,保持脖子周围宽松;若宝宝没哭闹,别强行喂奶,先观察并准备去医院。
信号2:吃奶“没力气”——拒奶、呛奶变频繁
吃奶是新生儿主要活动,也是判断健康的重要信号。若宝宝突然不爱吃奶,或吃奶时有以下情况,要警惕肺炎:
1.主动吃奶意愿下降:以前饿了会哭闹要奶,现在逗也不张嘴,或吃几口就推开、扭头。
2.呛奶次数增多:以前偶尔呛奶,现在每次吃奶都呛,甚至奶液从鼻子喷出,呛奶时脸发红、发紫,换奶嘴、放慢速度仍频繁呛奶。
3.吃奶时呼吸急促:吃几口奶就停下来喘气,胸口起伏快,嘴唇发紫。这是肺部有炎症,吃奶时呼吸和吞咽用力,体力跟不上。
家长应对:暂时减少每次喂奶量,少量多次喂;喂奶时让宝宝头部略高,呛奶时让宝宝侧躺,擦去口鼻奶液,别马上接着喂。
信号3:精神“打蔫”——嗜睡、哭声弱
新生儿每天睡16-20小时,清醒时有短暂活动。若出现以下精神异常,要警惕肺炎:
1.嗜睡难唤醒:白天几乎一直睡,换尿布、弹脚心也只勉强睁眼,清醒时间比平时少很多。
2.哭声异常:哭声小而弱,甚至哭不出来;或哭闹没力气,哭一会儿就停。
3.皮肤状态差:脸色发白、发灰,嘴唇、指甲盖发紫(排除保暖不足),手脚冰凉,裹被子也难暖热。
家长应对:先给宝宝保暖,放在安静环境,别频繁逗弄。若宝宝清醒时不动、不玩,反应迟钝,立刻准备去医院。
发现信号后,先做2件事,再送医
家长发现宝宝有上述信号,别慌,先做好这2件事再送医,可减少途中风险。
1.保持呼吸道通畅:让宝宝侧躺,用干净棉签蘸温水轻轻擦拭口鼻周围分泌物,别把棉签伸进鼻腔或口腔太深。
2.记录关键信息:就医时准确告知医生宝宝情况,如“安静时呼吸1分钟65次,持续3小时”“今天只吃3次奶,每次50ml,比平时少一半”“早上到现在,除换尿布醒2次,其他时间都在睡,叫不醒”。这些信息能帮医生快速判断病情。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新生儿肺炎凶险,做好以下2点可降低患病风险。
1.避免接触生病的人:家里人感冒、发烧、咳嗽要戴口罩,别跟宝宝近距离接触;别带宝宝去人多的地方,减少接触病菌机会。
2.减少呛奶和环境刺激:喂奶后及时拍嗝,避免吐奶呛入气管;家里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15-2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湿度保持在50%-60%,可用加湿器。
综上所述,新生儿肺炎早期症状不典型,易与“宝宝没精神”“不爱吃奶”混淆,但只要记住这3个信号,多观察、不侥幸,发现异常及时找儿科医生,就能早干预、早治疗,让宝宝少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