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少叔叔阿姨都被糖尿病 “缠” 上了。平时可能觉得吃点降糖药、打打针就行,可一旦出现口渴得不停喝水、小便次数变多、浑身没力气,甚至看东西模糊的情况,那很可能是血糖 “失控” 了。这时候光靠在家调理可不够,及时住院系统治疗才是关键。
紧急入院:发现血糖失控信号别拖延
62岁的张大叔因为血糖失控住进了咱们医院。他一开始只是觉得口渴,每天要喝好几暖瓶水,吃饭也比以前多,但体重却掉了5斤。儿女劝他来检查,他总说 “老毛病,吃点药就好”,结果某天早上起床突然头晕站不稳,家人赶紧把他送了过来。
到院后,我们先给他测了随机血糖,数值竟然高达22.3mmol/L(正常空腹血糖应在 3.9-6.1mmol/L),还伴有轻微酮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信号)。这时候必须马上住院,要是再拖延,可能会引发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提醒大家,一旦出现这几个信号,千万别硬扛:一是血糖反复超过13.9mmol/L,吃药打针也降不下来;二是突然出现恶心、呕吐、肚子痛;三是手脚麻木加重,或者伤口长时间不愈合。出现这些情况,赶紧来卫生院,别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住院第一天:全面评估,找准 “失控根源”
张大叔住院后,我们并没有立刻加药,而是先做了全面检查。很多患者会问:“为啥不先降糖,还要做这么多检查?” 其实就像种地要先看土壤情况,调理血糖也得先找到 “失控根源”。
首先是基础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这能看出身体有没有因为高血糖出现并发症,比如肝损伤、电解质紊乱。然后是糖尿病相关检查,除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还测了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张大叔的糖化血红蛋白是9.8%(正常应低于7%),说明长期血糖控制得不好。另外,还做了眼底检查和足部神经检测,排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足病。
调理关键期:多管齐下,把血糖 “拉回正轨”
住院的核心目标是把血糖平稳降下来,同时预防和控制并发症,这需要 “药物+饮食+运动” 三管齐下。
(一)药物调整:个体化方案很重要
根据张大叔的情况,我们先给他用了短期胰岛素治疗,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让血糖逐步下降。很多人一听胰岛素就害怕,觉得 “用上就停不下来”,其实不是这样的。像张大叔这种血糖严重偏高的情况,短期用胰岛素能快速缓解高血糖对身体的伤害,等血糖稳定后,再根据情况调整为口服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
用药期间,我们会每天监测7次血糖(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加测凌晨血糖),根据血糖变化调整药物剂量。
(二)饮食管理:不是 “饿肚子”,而是 “会吃饭”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调理的基础,很多患者觉得 “得了糖尿病就啥也不能吃了”,其实不然。我们给张大叔制定了专属饮食计划:每天主食控制在5两左右,优先选杂粮饭、玉米、红薯等粗粮,少吃精米白面;蛋白质要足量,每天吃1个鸡蛋、1袋牛奶,再搭配2两瘦肉或鱼肉;蔬菜多吃绿叶菜,比如菠菜、生菜,每天能吃1斤左右;水果要选低糖分的,比如苹果、梨,在两餐之间吃,每次不超过半个。
(三)适度运动:根据身体情况选对方式
住院期间,张大叔身体逐渐恢复后,我们开始指导他适度运动。考虑到他年纪大、刚开始调理,先从简单的床上运动开始,比如抬腿、活动脚踝;后来能下床了,就每天在病房走廊慢走20分钟,一天两次。
运动时要注意 “量力而行”,比如平时不爱运动的人,别突然高强度锻炼,以免引发不适;运动时间最好选在餐后1小时,避开空腹和服药后,防止低血糖。对咱们乡镇居民来说,干农活也算一种运动,但要注意别过度劳累,尤其是血糖不稳定的时候,避免长时间弯腰、负重。
出院准备:学会自我管理,防止血糖再失控
经过10天的住院调理,张大叔的血糖终于稳定了,空腹血糖控制在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8-9mmol/L,糖化血红蛋白降到了8.2%,口渴、乏力的症状也消失了。但出院不代表 “万事大吉”,学会自我管理才是长期控制血糖的关键。
结语
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有血糖失控的情况,别犹豫,赶紧来医院院咨询。记住,控制血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医生和患者一起努力,才能让血糖稳稳的,远离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