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0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带状疱疹:潜伏体内的“疼痛炸弹” - 数字报刊系统 心脏早搏别慌张!日常调理有妙方 想变美整形?麻醉保障安全无痛之旅 带状疱疹:潜伏体内的“疼痛炸弹” 急性创伤来袭,急救步骤别弄错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带状疱疹:潜伏体内的“疼痛炸弹”

作者: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李顺波


在皮肤科门诊,经常能遇到这样的患者:先是莫名的神经痛,像被针扎、火烧,几天后疼痛部位突然冒出一串水疱,这就是被称为腰缠龙的带状疱疹。作为潜伏在人体神经节内的疼痛炸弹,它一旦引爆,不仅会带来剧烈痛苦,还可能留下长期后遗症。

 

潜伏的敌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带状疱疹的罪魁祸首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这种病毒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初次感染时,它会引起水痘,尤其在儿童中较为常见。水痘痊愈后,病毒并未彻底消失,而是悄悄潜伏在人体的神经节中,进入一种休眠状态,仿佛一颗被按下了暂停键的“炸弹”。

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因免疫力下降、疲劳、压力增大、疾病(如癌症、HIV感染)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因素,这颗潜伏的“炸弹”可能被重新激活。病毒沿着神经纤维向皮肤蔓延,在神经支配的区域形成红斑、水疱,同时伴随剧烈的神经痛,带状疱疹就此爆发。

 

疼痛的三种形态:从灼烧到电击的酷刑

带状疱疹最令人闻风丧胆的,是其引发的剧烈神经痛。这种疼痛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十级疼痛之一,甚至超过分娩痛和癌痛。根据临床表现,带状疱疹疼痛可分为三种类型:

顿挫型疼痛:发病初期,患者会感到皮肤有灼热感或针刺感,这种疼痛通常局限于身体一侧,不会越过中线。许多人误以为是上火肌肉拉伤,从而延误治疗。

急性期疼痛:随着皮疹出现,疼痛会急剧加重。患者描述这种痛感像被火烧”“像无数根针在扎,甚至衣服摩擦都会引发剧痛。这种疼痛可持续数周,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后遗神经痛:这是带状疱疹最棘手的并发症。即使皮疹消退,约10%-30%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仍会持续疼痛数月甚至数年。这种疼痛如同不死的癌症,让患者陷入长期的身心折磨。

 

带状疱疹的“高危人群”

虽然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带状疱疹,但以下几类人群的风险更高: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退,病毒更容易被激活。

免疫力低下者:如患有HIV/AIDS、癌症、接受化疗或放疗的患者,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

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精神压力大或长期疲劳者:长期的精神紧张和身体疲劳会削弱免疫力,增加发病风险。

 

预防与治疗:拆弹与止痛

1.预防:接种疫苗是关键

预防带状疱疹的最佳方法是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目前市场上有两种主要的带状疱疹疫苗:减毒活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接种疫苗可以显著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即使发病,症状也会相对较轻,发生PHN的风险也大大降低。建议5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人群,积极接种疫苗。

2.治疗:早期干预,综合施策

一旦确诊带状疱疹,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缓解疼痛、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

抗病毒治疗:在发病72小时内开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止痛治疗:根据疼痛程度,医生可能会开具非甾体抗炎药、抗抑郁药、抗惊厥药或阿片类药物来缓解疼痛。对于PHN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使用止痛药或进行神经阻滞治疗。

局部治疗:外用抗病毒药膏或干燥收敛的药膏可以促进水疱干涸结痂,预防感染。

物理治疗:如紫外线照射、激光治疗等,可以辅助缓解疼痛,促进愈合。

心理支持:长期的疼痛可能导致患者情绪低落,心理支持和治疗同样重要。

 

生活调理:增强免疫力,抵御病毒侵袭

除了医学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预防带状疱疹和促进康复的重要环节。

1.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多吃新鲜蔬果,少吃油腻和辛辣食物。

2.适量运动: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充足睡眠:保证每晚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免疫系统正常运作。

4.减压放松: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5.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长时间熬夜或过度劳累。

 

结语

带状疱疹,这颗潜伏在体内的“疼痛炸弹”,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防、不可治。通过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拆弹专家”,让我们从日常做起,守护好自己的身体,让带状疱疹无处遁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