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0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慢病缠身,心理压力如何释放 - 数字报刊系统 家属护理脑疝患者的小技巧 肝功能异常:乙肝患者需警惕 慢病缠身,心理压力如何释放 科学应对脱臼恢复:西医复位加中医推拿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慢病缠身,心理压力如何释放

作者: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蒋桂艳

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往往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患者不仅要应对身体上的不适,还要承受心理上的压力。许多慢病患者会感到焦虑、抑郁,甚至产生“为什么是我?”的无力感。这种心理负担如果不及时缓解,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加重病情。  那么,慢病患者该如何释放心理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呢?本文将结合医学知识和心理学方法,为大家提供实用的建议。

慢病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

焦虑:担心病情恶化

许多慢病患者会过度关注自己的健康数据(如血糖、血压等),稍有波动就紧张不安,甚至出现“疑病症”倾向,频繁就医或反复检查。  

抑郁:长期病痛带来的情绪低落

慢性疾病的长期性会让一些患者感到“看不到希望”,尤其是当病情反复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失去治疗的信心。  

孤独感:社交减少,无人理解

由于身体限制,部分患者减少社交活动,甚至因担心被歧视而隐瞒病情,导致孤独感加剧。  

 经济压力:长期治疗带来的负担

医药费、检查费等开销可能让患者产生经济焦虑,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心理压力如何影响慢病管理

研究表明,长期的心理压力会:  

降低免疫力,使身体更难抵抗疾病;  

影响治疗依从性,比如忘记吃药、不按时复诊;  

加重症状,如高血压患者情绪激动时血压飙升;  

导致恶性循环:压力→病情加重→压力更大→病情更差

因此,学会管理心理压力,对慢病患者至关重要。  

压力释放的"五把钥匙"

钥匙一:重构认知——做疾病的主人而非囚徒

接受现实≠妥协:通过"疾病日记"记录每日症状变化,将模糊的恐惧转化为具体的可控因素。例如糖尿病患者记录血糖波动规律,可增强对疾病的掌控感。

设立"微小目标":将"控制病情"拆解为每日可完成的任务,如"今天按时服药""完成10分钟散步"。每达成一个小目标,就在日历上画笑脸,积累正向反馈。

认知行为疗法(CBT)工具:当出现"我这辈子完了"等灾难化想法时,尝试用"虽然...但是..."句式重构思维:"虽然需要长期治疗,但是现代医学能帮我维持正常生活。"

钥匙二:身体赋能——激活内在疗愈力

渐进式运动处方: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如:

血液病患者:术后3个月可从坐位踏车开始,每周3次,每次10分钟

糖尿病患者:餐后30分钟进行抗阻训练(如靠墙静蹲),有助于血糖调控

正念呼吸练习:每天15分钟"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可降低皮质醇水平27%(哈佛医学院研究数据)。

感官调节技巧:准备"压力急救包",内含薰衣草精油、冰袋、压力球等物品。当情绪波动时,通过嗅觉、触觉刺激快速平复神经系统。

钥匙三:社会支持——重建连接的力量

家庭角色重塑:召开家庭会议明确分工,例如:

青少年患者:保留适当家务参与权,维持社会角色认同

老年患者:鼓励传授生活经验,实现价值感转移

病友互助网络:参与线上支持小组(如"糖友会""血友之家"),研究发现定期交流的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40%。

专业心理援助:当出现持续情绪低落超过2周、自杀念头等情况时,及时联系医院社工部或精神科医生。

钥匙四:艺术疗愈——非语言的情感表达

音乐处方:

焦虑时:选择60-80拍/分钟的古典乐(如莫扎特K.448)

抑郁时:聆听大提琴等低频乐器演奏的曲目

绘画日记:用色彩记录情绪变化,红色代表愤怒,蓝色象征平静,通过视觉化呈现增强自我觉察。

戏剧治疗:参与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换位思考改善医患沟通,某三甲医院试点显示患者满意度提升35%。

钥匙五. 科学治疗,避免“自我放弃”

遵医嘱用药:不要因情绪波动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  

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沟通,了解病情进展,减少不必要的担忧。

家属如何帮助慢病患者减压

多倾听,少指责:不要一味强调“你要坚强”,而是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  

陪伴就医,共同学习:了解疾病知识,避免因误解产生矛盾。  

鼓励但不强迫:如果患者不愿运动或社交,可以温和引导,而非施加压力。  

关注自己的情绪:照顾者的心理状态也很重要,避免“照顾者倦怠”。  

总结

慢性疾病的确会带来心理压力,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调整心态、管理情绪。疾病无法选择,但面对疾病的态度可以选择。学会接纳、积极应对、寻求支持,才能让身心更健康,生活质量更高。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