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疝堪称神经科最为危急的状况之一,其本质是脑组织因压力差异出现移位,进而对生命中枢形成压迫。在急救车抵达前的“黄金1小时”内,家属采取的正确处理措施,对患者的预后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本文将从征兆识别、紧急应对,直至长期护理,为家属呈上一份实用且便于操作的护理指南,助力患者更好地康复。
认识脑疝的致命危险
脑疝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脑部病变,例如脑出血、大面积脑梗、脑肿瘤等,所引发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当颅内压力急剧升高时,脑组织会受到强大的挤压作用,被迫移位到邻近的腔隙之中。这一过程会直接压迫到控制呼吸、心跳等关键生命活动的脑干区域,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患者通常在发病初期会先出现原发病的相关症状,像剧烈头痛、偏瘫等。随后,病情会迅速恶化,出现三大极具危险性的信号。首先是意识水平快速下降,患者可能从原本的烦躁不安状态,很快陷入昏迷之中。其次是双侧瞳孔不等大,常常表现为一侧瞳孔散大且固定。再者是呼吸节律紊乱,例如出现潮式呼吸等异常呼吸模式。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特征性的“喷射性呕吐”,这种呕吐与进食并无关联,且呕吐物呈喷射状喷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婴幼儿发生脑疝时,症状表现可能较为隐匿,仅表现为囟门膨隆、异常哭闹等,家长一定要对此提高警惕,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
急救阶段的生死时速
及时呼救:首要任务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向接线员清晰、准确地说明情况:“患者疑似脑疝,需要神经科急救”,以便急救人员提前做好相应准备。
初步处置:等待救援期间,将患者安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松开患者领口,让其呼吸更顺畅。把患者头部抬高30度,可用枕头垫高肩背部,此角度既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又不会对脑部供血造成影响。
应对呕吐:若患者出现呕吐症状,要迅速将其头部偏向一侧,用手指裹上清洁纱布清理口腔内的异物,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导致窒息。此时绝对禁止给患者喂水喂药,任何吞咽动作都可能使病情恶化。
避免错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患者,尤其要固定好头部,防止颈部扭曲,以免加重脑部损伤。建议家属用手机记录患者瞳孔变化和意识状态,这些视频资料对医生判断病情进展具有重要价值。
住院期间的协同护理
环境科学管理:家属要协助医护人员将病室光线调至柔和状态,避免强光刺激患者眼睛;同时,严格限制探视人数,防止过多人员进出带来交叉感染风险,为患者营造安静、安全的康复环境。
病情精准观察:护士会指导家属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表(GCS),通过睁眼、语言和运动反应三个维度,对患者意识状态进行评估。家属需每2小时记录一次评分结果,以便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此外,家属要掌握瞳孔观察技巧:在昏暗环境下,用手电筒从侧面照射患者眼睛,正常瞳孔应迅速收缩,若直径>5mm或对光无反应,需立即通知医生。
基础专业护理:家属要学习“轴线翻身”技术。操作时,一人固定患者头颈部,另一人扶肩臀,使头颈躯干同步翻转,每2小时进行一次,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及时沟通反馈:家属要随时与医护人员保持沟通,及时反馈患者的异常情况,配合医护人员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
出院后的居家管理
用药管理不容忽视。可将甘露醇等脱水剂、抗癫痫药等药品,分装到标有具体时间的药盒中,并利用手机设定提醒功能,确保按时服药。尤其要注意,长期使用甘露醇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需定期前往医院复查血钾、血钠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用药。
康复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被动活动关节开始,每个关节每天活动3次,每次进行5-10个回合。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可开展简单指令训练,如“握拳”“伸舌”等,每次训练时间不超过15分钟,避免过度疲劳。
病情监测方面,需备好家用电子血压计,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若出现新发剧烈头痛、抽搐或意识模糊等症状,应立即返院复查CT。此外,建议将急诊电话、主治医生联系方式贴在床头醒目位置,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寻求帮助。
总之,脑疝护理宛如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家属在这场战斗中扮演着双重关键角色,既是时刻保持警觉的观察员,不放过患者任何细微变化;又是悉心照料的护理员,用爱与耐心为患者撑起康复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