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0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针来帮忙 - 数字报刊系统 糖尿病患者控糖,零食选对很关键 手指伸不直还疼:狭窄性腱鞘炎在捣乱 日常护肝脏,远离脂肪肝有妙招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针来帮忙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针来帮忙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 钟仙养

老龄化社会的“隐形杀手”

清晨的公园里,72岁的王奶奶像往常一样散步,却不慎被石阶绊倒。这一跤摔得她右髋剧痛难忍,无法站立——送医后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像王奶奶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我国每年有超过200万老年人因跌倒受伤,其中髋部骨折占比近半。这类骨折曾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因为传统治疗方式下,许多老人因长期卧床引发并发症,甚至再也没能下床。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一根“神奇的小针”正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认识股骨粗隆间骨折:髋部的“脆弱关节”  

股骨粗隆间位于大腿根部外侧,是连接股骨颈与股骨干的“枢纽”。这里骨骼结构特殊:表面覆盖的骨皮质较薄,内部松质骨呈海绵状,且靠近髋关节活动轴心。老年人因骨质疏松,骨骼密度下降,就像被蛀空的树干,轻微外力(如平地跌倒、转身过猛)便可能引发骨折。  

受伤后,患者常感到大腿近端撕裂样剧痛,患肢会不自觉地缩短并向外旋转,仿佛“拧麻花”一般。这种姿势不仅加重疼痛,还会阻碍血液循环,增加股骨头坏死的风险。若不及时固定,骨折断端摩擦会产生大量骨屑,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延缓愈合。

传统治疗:两难之间的抉择

过去,医生面对这类骨折常陷入两难:  

保守治疗:让患者卧床静养,用牵引或石膏固定骨折部位。但长期制动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更危险的是,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会接踵而至。许多老人因肺炎或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在病床上悄然离世。  

传统手术:通过切开皮肤,用钢板和螺钉将骨折两端“钉”在一起。但钢板位于骨骼外侧,受力时易产生“杠杆效应”,导致螺钉松动或断裂。此外,手术切口长达15-20厘米,术中出血多,对心肺功能较弱的老人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髓内针:微创时代的“骨骼支架”

近年来,髓内针技术成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案”。它的设计灵感源于树木的年轮——将一根空心金属针从股骨近端(股骨粗隆)插入骨髓腔,直达骨折部位,再通过侧方开口植入锁钉,形成“内支架”固定。  

微创入路,减少创伤  

手术只需在皮肤上切开3-5厘米的小口,利用X光透视引导,将髓内针精准送入骨髓腔。整个过程不直接暴露骨折端,避免对周围血供的二次破坏,就像“钥匙开锁”般精准。  

生物力学更合理  

髓内针位于骨骼中心轴,受力时与骨骼形成“整体承重”,分散了应力集中。这种设计减少了螺钉松动的风险,尤其适合骨质疏松的老人。术后患者可早期进行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  

快速康复,重返生活  

许多患者术后24小时就能在护理指导下坐起,48小时内借助助行器部分负重行走。王奶奶在手术后第三天便扶着栏杆慢慢站立,她感慨:“以前听说这种骨折要躺三个月,没想到现在能这么快下地!”

围手术期护理:从细节守护康复

髓内针手术的成功,离不开精细的护理配合:  

术前评估:护理团队会联合麻醉科、内科医生,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用药史(如抗凝药需提前停药),制定个性化方案。  

术中配合:护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调整患者体位(如“沙滩椅位”保护神经),并准确传递器械,确保髓内针植入角度精准。  

术后康复:疼痛管理采用“多模式镇痛”(如局部冷敷、口服止痛药),减少阿片类药物依赖;康复师会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逐步增加负重训练;营养师则根据骨折愈合需求,定制高钙、高蛋白饮食计划。

预防:防跌倒比治疗更重要

尽管髓内针技术显著改善了预后,但预防始终是关键。老年人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风险:  

居家改造:在浴室安装防滑垫、扶手,保持地面干燥;移除家中杂物,避免绊倒。  

科学锻炼:每天练习“单脚站立”“坐姿抬腿”等动作,增强平衡能力和下肢力量。  

药物管理:避免同时使用镇静剂、降压药等可能影响平衡的药物,定期检测骨密度,及时治疗骨质疏松。

结语

髓内针技术的普及,不仅是手术革新,更是“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践行。它让曾令人恐惧的“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变得可治愈,患者如王奶奶重获行走能力,感慨“又活过来了”。未来,3D打印、机器人辅助等技术将推动治疗更精准个性化。而科学预防,也能帮我们远离跌倒阴影,让晚年生活稳健迈向健康与尊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