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吸内科的病房里,长期卧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依赖无创呼吸机的重症肺炎患者,常常面临一个隐形的健康威胁——压疮。它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发作,不仅延长住院时间,更可能引发严重感染,威胁生命。然而,压疮并非不可预防,科学护理能让患者远离痛苦,舒适康复。本文将从认知、预防、治疗到人文关怀,为您揭开压疮护理的“道与术”。
压疮:不只是“皮肤破了”那么简单
许多人认为,压疮不过是“躺久了皮肤压红、破皮”,实则远比想象中复杂。压疮是皮肤和皮下组织因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发局部缺血、坏死,甚至深达肌肉、骨骼的损伤。它分为四期:
Ⅰ期:皮肤完整,但出现压之不褪色的红斑,如同被重物压过的苹果表面;
Ⅱ期:表皮或真皮受损,形成水疱或浅表溃疡,似被划破的薄纸;
Ⅲ期:损伤穿透全层皮肤,形成“火山口”状深坑;
Ⅳ期:肌肉、骨骼外露,甚至引发骨髓炎,如同被腐蚀的岩石。
呼吸内科患者因长期卧床、营养不良、使用呼吸机面罩等因素,成为压疮的“高危人群”。例如,无创呼吸机面罩的固定带可能因摩擦导致面部压疮;而COPD患者因活动能力下降,骶尾部、足跟等部位长期受压,极易形成深部损伤。
误区警示:
误区1:“气垫床就能高枕无忧”——气垫床需配合定时翻身,否则局部压力仍可能超标;
误区2:“按摩发红皮肤能促进循环”——此时按摩会加重皮下出血,加速组织坏死。
预防压疮:四步打造“防护盾”
预防压疮的核心是“减轻压力、保护皮肤、改善营养、关注细节”,尤其需结合呼吸内科患者的特点。
1. 风险评估:早发现,早干预
每天检查患者皮肤,重点关注骨突处(如骶尾、足跟、肩胛)和医疗器械接触部位(如面罩、氧气管)。若发现皮肤发红且按压不褪色,或局部温度升高,需立即调整护理方案。
2. 体位管理:让压力“流动”起来
翻身技巧:每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90°侧卧(易压迫股骨大转子),改为30°侧卧,用枕头支撑背部,减少骨突处压力;
呼吸机患者专属方案:使用“R形枕”垫高头部,既保持气道通畅,又分散面部压力;面罩固定带下垫硅胶敷料,减少摩擦。
3. 皮肤护理:温和清洁,适度保湿
清洁:用温水和中性清洁剂轻柔擦拭,避免用力搓洗;失禁患者及时清理排泄物,防止皮肤浸渍;
保湿:选择无刺激的润肤霜,但呼吸机患者需避开面罩接触区域,防止影响密封性;
保护:在骨突处贴水胶体或泡沫敷料,如同给皮肤穿上“防护衣”。
4. 营养支持:从内修复受损组织
呼吸内科患者常因慢性消耗导致营养不良,而蛋白质是皮肤修复的“原材料”。每日应保证足够的高蛋白食物(如鸡蛋、鱼肉),必要时补充肠内营养制剂。同时,维生素C和锌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加速伤口愈合。
人文关怀:让护理更有温度
压疮护理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心”的传递。
1. 疼痛管理:细节决定舒适度
换药时,可先用冷敷贴缓解清创疼痛;对疼痛敏感的患者,提前10分钟涂抹利多卡因凝胶,减少操作刺激。若患者使用镇痛药,需密切观察呼吸频率,防止药物抑制呼吸。
2. 心理支持:从“被照顾”到“主动参与”
长期卧床的患者易产生抑郁情绪,影响康复信心。可通过“压疮护理日记”让患者记录每日皮肤状况,或邀请家属参与翻身、敷料更换,增强患者的掌控感。一句“今天皮肤比昨天好多了”的鼓励,胜过千言万语。
3. 出院准备:延续护理不间断
为患者定制“家庭护理包”,包含便携式体位转换闹钟、敷料更换指南和社区护理联系卡。定期电话随访,提醒家属检查皮肤,确保居家护理不松懈。
结语:科学护理,守护尊严与健康
压疮护理从无“捷径”可走,却有“正道”可循——以精准评估洞察风险,以科学方法化解隐患,以人文关怀温暖人心。在呼吸内科的病房里,护士们化身患者皮肤的“守护者”,用敏锐的观察捕捉每一处细微变化,用轻柔的动作减轻每一次护理疼痛,用长情的陪伴驱散患者心头的阴霾。让我们从今日做起,为长期卧床者定时翻身、温柔清洁、均衡营养,让压疮不再是康复路上的“绊脚石”,而是温暖与希望铺就的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