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童年记忆中,或许都藏着一段与“腮腺炎”不期而遇的经历。那时的我们,脸颊突然鼓起,像是偷偷藏了两颗甜蜜的糖果,却伴随着发热、咽痛等不适,让这段回忆多了几分特别与难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腮腺炎的世界,回顾那段经历,同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重新认识这位儿时的“不速之客”。
一、腮腺炎初印象:何为腮腺炎?
腮腺炎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简称,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
腮腺炎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自限性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飞沫、接触被腮腺炎病毒污染的物品以及母婴等方式传播。中医上称为痄腮,腮腺可出现非化脓性肿胀、疼痛等特征。腮腺炎病毒除了侵犯腮腺,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和其他腺体组织,引起脑膜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等。所以,当腮腺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前往医院感染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做好隔离防护,积极配合治疗。
二、童年印记:腮腺炎的典型症状
1.腮腺肿大:这是腮腺炎最显著的特征。通常一侧腮腺先肿大,1-4天后另一侧也相继肿大,两侧同时肿大的情况较为少见。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表面发热但不发红,触之有弹性感和压痛,张口或咀嚼时疼痛加剧。
2.发热:大多数患者在腮腺肿大前1-2天即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并伴有畏寒、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3.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咽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肌肉酸痛、结膜炎等症状。少数患者还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对儿童健康构成一定威胁。
三、那些年,我们如何应对?
1.隔离治疗:一旦发现腮腺炎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以防病毒传播。患者需在家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方可返校或恢复日常工作。
2.对症治疗:对于发热、疼痛等症状,可采用物理降温、服用解热镇痛药等方法缓解。同时,保持口腔清洁,多喝水,以减轻咽痛和促进腮腺分泌物排出。
3.中医中药:中医认为腮腺炎属“痄腮”范畴,可采用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中药进行治疗,如板蓝根、夏枯草等,但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4.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睾丸炎、卵巢炎等,需密切观察,一旦出现症状应立即就医。特别是男性患儿,需特别注意睾丸的保护,可采用托起阴囊、局部冷敷等方法减轻症状。
四、腮腺炎的预防:疫苗的力量
预防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腮腺炎疫苗。目前,我国已将腮腺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为适龄儿童提供免费的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接种服务。该疫苗可同时预防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种疾病,一般在儿童满18月龄时接种第一剂,6岁时接种第二剂。
通过广泛接种腮腺炎疫苗,可以显著降低腮腺炎的发病率,保护儿童免受病毒侵害。同时,对于未接种过疫苗或未完成全程接种的成年人,也可通过补种疫苗来增强免疫力。
五、腮腺炎的那些误解
有些人认为,小时候得过腮腺炎,长大后就不会再得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虽然得过一次腮腺炎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对同型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但腮腺炎病毒有多种亚型,仍有可能再次感染其他亚型的病毒而发病。
还有人认为,腮腺炎只是一种小病,不用太在意。这种想法也是非常危险的。腮腺炎如果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后果不堪设想。
六、腮腺炎的社会意义与反思
腮腺炎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儿童疾病,其社会意义同样不容忽视。一方面,腮腺炎的流行可能给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带来公共卫生挑战,影响教学秩序和学生健康;另一方面,腮腺炎的并发症,尤其是生殖系统的损害,可能对患者的长远健康造成深远影响。
因此,加强腮腺炎的防控工作,不仅是对儿童健康的保护,也是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贡献。这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疫情监测与报告等措施,共同构建一个无腮腺炎的健康环境。
七、结语:铭记与前行
腮腺炎,这个在我们小时候可能出现过的疾病,虽然看似普通,但却不容忽视。了解它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方法以及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对于我们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