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1月1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胃炎犯了?中西医联手来帮忙 - 数字报刊系统 胃炎犯了?中西医联手来帮忙 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知识 骨关节炎:关节的“磨损”与“修复” 胆道梗阻,胆汁“堵车”了咋办?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胃炎犯了?中西医联手来帮忙

作者: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罗灵

胃炎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时不时就会闯入人们的生活,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饮食与生活,还可能潜藏着更大的健康隐患。面对胃炎,西医与中医各有千秋,而当它们携手合作时,往往能为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康复效果

一、认识胃炎:揭开“胃”之谜

1.胃炎的定义与分类

胃炎,简而言之,就是胃黏膜的炎症。它可以根据发病的急缓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种。急性胃炎通常由不洁食物、药物刺激或应激反应引起,症状来得快去得也快;而慢性胃炎则多与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相关,症状持续且反复发作。

2.症状多样,不容忽视

胃炎的症状多样,轻者可能仅有轻微的上腹不适,重者则可出现剧烈的胃痛、胃胀、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甚至恶心、呕吐。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日常饮食,还可能干扰睡眠和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质量。

3.成因与危害,警惕潜在风险

胃炎的成因复杂,包括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长期精神压力大、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长期不治或治疗不当,胃炎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胃溃疡、胃出血,甚至增加胃癌的风险。因此,对胃炎的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二、西医视角下的胃炎治疗:精准出击

1.诊断:科技助力,明察秋毫

西医诊断胃炎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它能直观观察胃黏膜情况,必要时还可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理类型。此外,血液检查、呼气试验等也是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2.药物治疗:对症下药,缓解症状

(1) 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减少胃酸分泌,缓解胃痛、反酸等症状。

(2) 抗生素: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采用联合抗生素治疗,通常包括克拉霉素、甲硝唑等。

(3)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果胶铋等,能促进胃黏膜修复,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

3.生活方式调整:治未病,从日常做起

西医强调,药物治疗虽重要,但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不可或缺。建议患者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减少胃黏膜损伤;保持充足睡眠,减轻精神压力。

三、中医对胃炎的理解与治疗:整体调理

1.中医辨证:望闻问切,辨证施治

中医将胃炎归为“胃痛”、“痞满”等范畴,通过望舌象、闻气味、问症状、切脉象,将患者分为脾胃虚寒、肝胃不和、湿热蕴结等不同证型,为个性化治疗奠定基础。

2.中药治疗:草药为媒,调和气血

(1) 脾胃虚寒型:选用温中散寒的方药,如理中汤,以温补脾胃,散寒止痛。

(2) 肝胃不和型:使用疏肝和胃的方药,如柴胡疏肝散,以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3) 湿热蕴结型:采用清热利湿的方药,如黄连温胆汤,以清热化湿,和胃降逆。

3.针灸疗法: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达到缓解胃炎症状的目的。如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常用于胃炎的治疗,具有和胃止痛、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

4.食疗建议:药食同源,滋养脾胃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通过日常饮食调理脾胃,也是治疗胃炎的重要环节。如脾胃虚寒者可常食山药粥、小米粥以温补脾胃;肝胃不和者可饮用陈皮茶、玫瑰花茶以疏肝理气。

四、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双剑合璧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炎,可以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1.西医诊断明确,治疗针对性强。通过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手段,可以明确胃炎的病因和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同时,西医的药物治疗可以迅速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2.中医注重整体调理,从根本上治疗疾病。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预防胃炎的复发。

3.中西医结合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西医的一些药物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如抗酸药长期服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而中医的中药和针灸等治疗方法相对安全,副作用较小。结合中医治疗,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降低副作用的发生风险。

4.中西医结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胃炎患者常常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中医的食疗和养生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结语

胃炎虽常见,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积极治疗它,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与调护,就能有效减少胃炎的发生和复发。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炎,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守护我们的“胃”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