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IDA)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它不仅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更对大脑认知功能的发展构成威胁,同时还会降低运动能力、削弱免疫功能,并干扰其他营养元素的正常代谢。因此,深入了解缺铁性贫血,掌握其预防与治疗方法,对于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缺铁性贫血的定义
缺铁性贫血(IDA)是由于体内铁元素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贫血症。临床上,它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且铁剂治疗有效。IDA在婴幼儿中的发病率最高,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对小儿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缺铁性贫血的易感人群
以下几类儿童更容易患上缺铁性贫血:
1. 先天储铁不足:胎儿从母体获得的铁主要在妊娠最后三个月积累,因此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以及孕母严重缺铁等情况,都会导致胎儿储铁减少。
2. 铁摄入量不足:这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人乳、牛乳、谷物中的含铁量都较低,如果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儿童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 生长发育因素: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体重在3~4个月时和1岁时分别为出生时的2倍和3倍。随着体重增加,血容量也迅速增加,1岁时血液循环中的血红蛋白增加2倍。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则易导致缺铁。
4. 铁的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会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腹泻不仅导致铁吸收不良,还会增加铁的排泄。
5. 铁的丢失过多:婴儿每天排泄的铁量相比成人多。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如肠息肉、梅克尔憩室、膈疝、钩虫病等可引起慢性失血。用未经加热处理的鲜牛奶喂养的婴儿,可能因对牛奶过敏而导致肠出血。
不同年龄儿童的贫血标准
为了准确判断儿童是否贫血,需要参考以下血红蛋白标准:
新生儿期:<145g/L
1—4个月:<90g/L
4—6个月:<100g/L
6—59个月:<110g/L
5岁-11岁:<115g/L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改善饮食、补充铁剂、去除病因、药物治疗、输红细胞以及并发症治疗。
1. 改善饮食:
满6个月的婴儿应及时添加辅食,首选强化铁的米粉、肝泥、肉泥等泥糊状食物,逐渐加入多种动物类食物及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1岁以内的婴儿不建议选择蛋白粉及豆奶粉。日常饮食应多样化,不挑食、不偏食,多食用富含铁及促进铁吸收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猪血、鸭血、菠菜、柑橘、西兰花等。
2. 补充铁剂:
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食物中的铁往往不能满足身体需求。建议母乳喂养的早产儿从出生后2周开始补充铁剂,足月儿从出生4周开始补充,直至婴幼儿饮食中含有足够的铁。
3. 去除病因:
这是治疗贫血的关键。一些贫血在病因去除后可以迅速治愈。对于暂时未明原因的贫血,应积极寻找病因并予以去除。
4. 药物治疗:
针对贫血的病因,选择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铁剂。在使用铁剂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确保剂量和用法正确。
5. 输红细胞:
当贫血引起心功能不全时,输红细胞是一种紧急抢救措施。对于长期慢性贫血且代偿功能良好的患者,可以不输红细胞。如果需要输注,应注意控制输注量和速度,贫血越严重,一次输注量应越少,且速度宜慢。
6. 并发症治疗:
婴幼儿贫血易合并急慢性感染、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应积极治疗。同时,还应考虑贫血与合并症的相互影响。例如,贫血患者在消化功能紊乱时,对体液失衡的调节能力较无贫血的儿童差,因此在输液治疗时应特别注意。
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1.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儿童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贫血问题。
2. 合理搭配食物: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提高铁的吸收率。例如,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因此应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3. 培养良好饮食习惯:教育儿童不挑食、不偏食,保证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4. 注意慢性失血:对于有慢性失血风险的儿童,如患有肠息肉、钩虫病等,应及时治疗,减少铁的丢失。
5. 母乳喂养的优势:母乳喂养的婴儿患缺铁性贫血的风险相对较低。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延长母乳喂养的时间。
总结
缺铁性贫血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通过改善饮食、补充铁剂、去除病因、药物治疗、输红细胞以及并发症治疗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