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7月1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如何识别与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 数字报刊系统 干眼症的日常护理要点 肾病高血压患者的饮食调控 如何识别与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正确认识促甲状腺激素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识别与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作者: 贺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林乔艳


随着冬季的到来,广西的寒冷气候让人们纷纷寻找各种保暖方法。无论是烤火、使用热水袋还是电热毯,这些神器都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享受温暖的同时,一个隐形杀手——一氧化碳,也可能悄然出现。每年冬季都是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季节,因此,了解一氧化碳中毒的知识,学会预防和急救措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又称煤气、煤烟中毒,是由于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导致的中毒现象。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因此很容易被忽视而导致中毒。当人体吸入一氧化碳后,它会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气的能力。由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气强200~300倍,而且结合后不易解离,因此会严重影响氧气在体内的运输和利用,导致组织缺氧,进而引发一系列中毒症状。

 

二、一氧化碳中毒的常见原因

 

1. 家庭居室通风不良:在密闭的环境中,燃煤、燃气、燃炭等燃烧不充分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如果室内通风不良,一氧化碳就会在室内积聚,导致中毒。

2. 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将燃气热水器安装在室内或者密闭的空间内,容易导致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

3. 汽车尾气:在密闭的车库或者车内长时间怠速运转汽车,会使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积聚,引发中毒。

 

三、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

1. 轻度中毒: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视物模糊、耳鸣、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心动过速、短暂昏厥等症状。

2. 中度中毒:患者口唇、指甲、皮肤黏膜出现樱桃红色,多汗,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心率加速,心律失常,烦躁,一时性感觉和运动分离(即尚有思维,但不能行动)。症状继续加重,可出现嗜睡、昏迷。

3. 重度中毒:患者将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初期四肢肌张力增加,或有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晚期肌张力显著降低,患者面色苍白或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经抢救存活者可有严重合并症及后遗症。

 

四、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原则

1. 立即打开门窗通风:迅速将患者背离中毒环境,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

2. 保持患者安静休息:避免活动后加重心、肺负担及增加氧的消耗量。

3. 给予充足的氧气:将中毒者移到空气充足的地方后,给予中毒者充分的氧气供应。

4. 对症处理:对于轻度中毒的患者可以给予一些浓茶、鲜萝卜汁和绿豆汤等缓解症状;对于中度和重度中毒的患者应立即呼叫120急救服务将病人护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五、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1. 加强室内通风:在使用燃煤、燃气等设备时一定要注意室内通风避免一氧化碳在室内积聚。

2. 定期检查和维护燃气设备:使用管道煤气、天燃气等燃气设备时应定期检查管道和设备是否老化、漏气等问题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3. 正确使用燃气热水器:安装燃气热水器时应选择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安装在浴室内使用时也要注意通风换气。

4. 避免在密闭环境中长时间使用汽车:不要在密闭的车库或者车内长时间怠速运转汽车避免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积聚引发中毒。

5. 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一氧化碳中毒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让人们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

 

   六、一氧化碳中毒的误区

1. 只有烧煤才会引起中毒:实际上,凡是含碳的燃料,在缺氧而不能充分燃烧时,皆可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因此,无论是烧汽油、煤油、普通木炭,还是“环保炭”等,都有可能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2. 没有煤烟、臭味不会中毒:一氧化碳本身是无色无味的,很难让人察觉。有些人认为屋里没有臭渣子味儿就不会中毒,这是完全错误的。

3. 在炉边放盆清水可预防中毒:科学证实,一氧化碳不溶于水,要想预防中毒,关键是门窗不要关得太严或安装风斗,烟囱要保持透气良好。

4. 门窗上有缝隙不会中毒:空气比重为1,一氧化碳比重为0.967,如果门窗缝隙处于低处,一氧化碳也不容易排出。

5. 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抢救过来就没事了:一氧化碳中毒可能造成中枢神经后遗症,一定要坚持后续治疗,不要留下后患。

七、总结

一氧化碳中毒是冬季高发且严重的安全问题,我们应增强防范意识,了解其危害并掌握预防措施。学会识别中毒症状及急救方法至关重要,以保护生命安全。日常中要注意通风、正确使用燃气设备,避免密闭环境长时间使用汽车等。共同努力,减少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确保健康与安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