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6月28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腰间盘突出,中医来救急 - 数字报刊系统 新生儿脐炎护理常识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 非自杀性自残,电休克治疗或成新解法 腰间盘突出,中医来救急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腰间盘突出,中医来救急

作者:柳州市柳江区中医医院 胡晓义


生活中,腰间盘突出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问题。由于长时间坐着工作、不正确的姿势、腰部过度劳损等多种原因,越来越多的人遭受着腰间盘突出的痛苦。然而,对于这一疾病,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甚至存在许多误解。本文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腰间盘突出的基本知识、症状、危害,以及中医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了解腰间盘突出

腰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的结构发生了异常改变,导致其中的髓核向外突出。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疾病,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腰间盘的结构和功能。腰间盘位于腰椎之间,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缓冲和支撑脊柱,保护我们的腰部免受损伤。然而,当腰间盘受到长期压力、不正确姿势或外伤等因素影响时,就可能出现突出的情况。

 

二、腰间盘突出的症状与危害

腰间盘突出的症状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包括腰部疼痛、腿部麻木或刺痛感。这种疼痛可能从腰部放射到臀部和腿部,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行走困难。除了疼痛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腰部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工作和学习造成极大的不便。更重要的是,腰间盘突出还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危害。长期不治疗可能导致腰部功能下降,影响我们的行走和站立能力。此外,突出的腰间盘还可能压迫神经根,造成神经损伤,进一步加重病情。

 

三、中医如何看待腰间盘突出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腰间盘突出往往与肝肾不足、气血瘀阻有关。中医认为,腰部是肾之府,肾精充足则腰部强健。当肝肾不足时,腰部筋脉失养,容易出现问题。同时,气血瘀阻也是导致腰间盘突出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医治疗腰间盘突出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症状,采用内外兼治的方法,旨在调和气血、舒筋活络、补益肝肾。

 

四、中医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针对腰间盘突出,中医提供了多种非手术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恢复腰部功能。

1.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瑰宝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舒筋活络。对于腰间盘突出患者来说,针灸能够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散。同时,针灸还能激发身体自身的修复能力,帮助恢复腰部功能。

2.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的另一种传统疗法,通过专业的推拿手法,可以缓解肌肉紧张、调整腰椎关节。推拿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推拿手法,帮助恢复腰部的正常生理曲度,减轻症状。同时,推拿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的吸收和消散。

3.中药内服与外敷: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针对患者的体质和症状,开具合适的中药方剂。内服中药可以调理身体内部环境,补益肝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外敷中药则可以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通过皮肤渗透作用,缓解疼痛、消炎消肿。内外兼治,效果更佳。

4.拔罐与艾灸:拔罐是通过负压吸附在皮肤上的一种疗法,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艾灸则是通过热力刺激穴位的一种疗法,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效果。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可以帮助缓解腰间盘突出的症状、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吸收。

 

五、预防与日常保健

1.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正确的姿势对于预防腰间盘突出至关重要。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时,都应该保持脊柱挺直、避免长时间弯腰或驼背。可以使用靠垫或腰垫来支撑腰部,减轻压力。

2.定时起身活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增加腰部的负担。建议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身体,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或散步来放松腰部肌肉和关节。

3.加强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强壮的腰部肌肉可以更好地支撑脊柱、减轻腰间盘的压力。可以尝试一些针对腰部的锻炼方法,如平板支撑、小燕飞等动作来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但请注意避免过度运动或剧烈运动以免造成损伤。

4.注意腰部保暖与选择合适的床铺:避免腰部受凉因为寒冷可能导致肌肉紧张和痉挛加重腰部的负担;同时选择一个合适的床铺也很重要,床垫应该软硬适中能够贴合身体曲线提供足够的支撑力。

 

六、结论

 

腰间盘突出虽然是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应对,通过了解其基本知识和中医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同时重视日常保健和锻炼增强腰部肌肉也是关键所在,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腰部享受美好的生活!中医作为传统医学在治疗腰间盘突出方面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值得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探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