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综合征,原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围绝经期综合征,近期表现为月经紊乱、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症状,远期可表现为泌尿生殖功能异常、骨质疏松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一、主要病因
1.女性在45~55岁左右卵巢内的卵母细胞耗竭,卵巢不再排卵,功能减退。
2.包括染色体和基因的缺陷。
3.如自身免疫性卵巢损伤、感染等。
4.包括手术、放疗及化疗。
5.包括吸烟、酗酒、营养及内分泌紊乱等。
二、典型症状
1.月经紊乱是绝经过渡期的常见症状。
2.主要表现为潮热,为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所致,是雌激素降低的特征性症状。其特点是反复出现短暂的面部和颈部及胸部皮肤阵阵发红,伴有轰热,继之出汗,一般持续1~3分钟。症状轻者每日发作数次,严重者十余次或更多,夜间或应激状态易促发。
3.常出现如心悸、眩晕、头痛、失眠、耳鸣等自主神经失调症状。
4.常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并且情绪波动大,如激动易怒、焦虑不安或情绪低落、抑郁、不能自我控制等情绪症状,记忆力减退也较常见。
三、并发症
1.可出现阴道干涩、性交困难、尿频、尿痛等。
2.绝经后妇女雌激素缺乏使骨质吸收增加,导致骨量快速丢失,而出现骨质疏松。
四、西医药物治疗
1.激素治疗 主要适用于绝经症状明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如雌激素等。
2.盐酸帕罗西汀可有效改善血管舒缩症状及精神神经症状。
3.氨基酸整合钙胶囊,可减缓骨质丢失。
4.如艾司唑仑,可以帮助睡眠。
西药治疗虽然能够缓解症状,但长期应用激素类,可能伴发并发症。临床上,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优势。
五、中医治疗
更年期综合征,在中医称为绝经前后诸证。本病以肾虚为本,肾的阴阳平衡失调,影响到心、肝、脾脏,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出现诸多证候。因妇女一生经、孕、产、乳,数伤于血,易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而且经断前后,肾气虚衰,天癸先竭,所以临床以肾阴虚居多。由于体质或阴阳转化等因素,亦可表现为偏肾阳虚,或阴阳两虚,并由于诸种因素,常可兼夹气郁、瘀血、痰湿等复杂病机。
(一)中医病因
1. 肾阴虚 “七七”之年,肾阴不足,天癸渐竭,若索体阴虚,或多产房劳伤肾耗精,复加忧思失眠,营阴暗耗,肾阴益亏,致脏腑失养、肝阳上亢、心肾不交,遂发经断前后诸证。
2. 肾阳虚绝经前后,肾气渐衰,若素体阳虚,或寒伤阳气,可致肾阳虚惫,命门火衰,脏腑、冲任失于温养而发生绝经前后诸证。
3. 肾阴阳俱虚肾藏元阴而寓元阳,若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真阴真阳不足,不能温煦、濡养脏腑,冲任失调,遂致绝经前后诸证。
(二)中药治疗方法
1.肾阴虚证,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2.肾阳虚证,右归丸加减,交泰丸等。
3.肾阴阳俱虚证,二仙汤合二至丸加减。
另外结合中医外治如:针灸、穴位埋线临床效果更佳。
(三)中医养生
1. 情志调摄
围绝经期女性应认识到围绝经期是正常的生理过程,重新认识老龄概念,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新观念,保持年轻时的心态;增加社交活动,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2.饮食调养
膳食要清淡,低盐低脂,多吃奶制品等富含钙铁的食物,补充钙质,预防骨质疏松。补充维生素,当女性体内摄入足够的维生素B6,会维持经前稳定的情绪。
宜选用甘凉滋润的食物,如鸭肉、猪瘦肉、百合、黑芝麻、蜂蜜、荸荠、鳖、 海蜇、海参、甘蔗、银耳、燕窝等。
少食温燥、辛辣、香浓的食物,如羊肉、韭菜、茴香、辣椒、葱、蒜、葵花籽、酒、咖啡、浓茶,以及荔枝、龙眼、樱桃、杏、大枣、核桃、栗子等。
参考食疗方:
(1)蜂蜜银耳蒸百合:百合、蜂蜜、银耳,具有养阴生津润燥的功效,适合阴虚体质常感咽干口燥、皮肤干燥者食用。
(2)莲子百合煲瘦肉:莲子(去芯)、百合、猪瘦肉,具有养阴清热、益气安神功效,适合阴虚体质常感虚烦失眠多梦者食用。
3. 起居调摄
居住环境宜安静,睡好“子午觉”。避免熬夜及在高温酷暑下工作,不宜洗桑拿、 泡温泉。节制房事,勿吸烟。注意防晒,保持皮肤湿润,宜选择蚕丝等清凉柔和的衣物。
4. 运动保健
宜做中小强度的运动项目,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不宜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避免在炎热的夏天或闷热的环境中运动。
可选择八段锦 在做完八段锦整套动作后将“摇头摆尾去心火”和“两手攀足固肾腰”加做1~3遍。也可选择太极拳、太极剑等。
患者可以学习放松技巧,如通过深呼吸、冥想、按摩和渐进式肌肉放松等缓解症状。
5. 穴位保健 按揉太溪、三阴交穴。
另外,患者家人、朋友应了解围绝经期的常识,体谅患者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的变化,并为患者提供精神心理支持,协助其度过困难时期,共创和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