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1月0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早防早治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 数字报刊系统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预防与治疗 超声波的生物效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新生儿黄疸:健康宝宝的黄色警报 早防早治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早防早治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作者: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梁悦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当静脉曲张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发生破裂大出血,危及生命。这种疾病通常与肝硬化有关,是肝硬化晚期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而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常常因为长期饮酒或者肝炎病毒感染导致。我国感染肝炎病毒的人数很多,有一部分感染者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因此,早预防、早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至关重要。

 

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成因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由于肝硬化晚期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肝外血管增殖引起。而长期饮酒、肝炎病毒感染、脂肪肝等原因可导致肝硬化的发生。

 

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早期症状与诊断方法

1. 早期症状: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早期症状通常不明显,但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a. 胃部不适:如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

b. 消化不良:如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

c. 肠道问题:如腹泻、便秘等。

d. 疲劳和虚弱:由于肝功能下降和营养不良,患者可能会出现疲劳和虚弱的症状。

 

2. 诊断方法: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以下几种方法较为常用:

 

a.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情况,是诊断该疾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胃镜下,可以看到曲张的静脉呈紫蓝色或暗红色,形状不规则,有的甚至呈瘤状。

b.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检测肝脏和门静脉系统的血流情况,对于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一定的帮助。

c. CT和磁共振检查:CT和磁共振检查可以显示肝脏和门静脉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对于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一定的帮助。

d.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肝功能、肝炎病毒等相关指标,有助于了解肝脏的健康状况,间接评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风险。

e. 粪便潜血检查:粪便潜血检查可以检测消化道出血的情况,对于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有一定的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多项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因此,患者在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接受检查和治疗。

 

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预防措施

1. 控制肝炎病情:对于肝炎患者,积极治疗和控制病情的发展是预防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关键。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遵从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用药。

2. 戒酒:长期饮酒会导致肝脏损伤,增加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风险。因此,戒酒是预防该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3. 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免疫力下降,增加肝脏负担,进而增加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风险。因此,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有助于预防该疾病。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都有助于预防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

5.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肝脏问题,早期干预和治疗,从而降低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风险。

 

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

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口服或注射药物,减轻门静脉高压,缓解症状。

2. 内镜治疗:包括胃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硬化剂注射、组织胶注射等,可以有效地消除曲张静脉,减少出血风险。

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或门静脉分流手术等。

 

注意事项:

1. 接受治疗期间,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均衡的饮食等。

3.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稳定。

4.用非处方药物和草药等,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5. 如果出现消化道出血(呕血、解黑便及血便)等紧急情况,应立即就医。

 

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早预防、早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成因和症状表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风险和病情恶化。广大读者应该关注肝脏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以保障个人身体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