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1月0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顺产会阴撕裂如何护理 - 数字报刊系统 膝关节运动损伤及治疗 顺产会阴撕裂如何护理 帕金森病患者护理的两个关键点 这些实用口腔小常识,你一定要知道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顺产会阴撕裂如何护理

作者: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杜银常

 顺产会阴撕裂是指在生孩子的过程中,会阴部位出现了撕裂伤口。这种情况虽然有些吓人,但其实很常见。当宝宝通过产道时,会阴组织会被拉伸或撕裂,导致伤口出现,这对于新妈妈来说可能会感到不适和疼痛。其实产后会阴撕裂可以分阶段进行护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做好产后护理呢?一起来看看吧!

 产后住院期间如何护理?

(1)采取争取卧位

产妇在住院期间要配合护理人员,一般来说,侧卧位、半坐卧位和仰卧位都可以减轻会阴区域的压力,促进伤口的愈合,并防止恶露感染。同时,使用枕头或抱枕来支撑身体,保持舒适和稳定,并定期更换卧位。

(2)产妇会阴冲洗

会阴冲洗有助于清洁伤口,预防感染。通常,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碘伏或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洁消毒。冲洗时应用柔软的棉球,以伤口为中心,由内往外消毒伤口周围的区域,去除残留的分泌物和污垢。这有助于预防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

(3)红外线理疗

    红外线理疗可增加伤口温度,扩张该伤口部位小血管与毛细血管,提升伤口干燥性,破坏细菌生存环境,改善局部抗感染表现,进而起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效果,促进伤口愈合。

 出院后该如何进行居家护理呢?

(1)增强产后营养

产后患者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康复。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豆类和坚果,这有助于细胞修复和伤口愈合。同时,要增加摄入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橙子、柠檬、番茄、坚果和植物油,这些维生素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促进伤口愈合。此外,患者还应增加摄入膳食纤维,如谷物、蔬菜和水果,以预防便秘和促进肠道健康。饮食要均衡,避免过度摄入糖分和油脂,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如果有需要,可以咨询专业营养师的建议,制订个性化的产后膳食计划。通过增强产后营养,可以提高患者的身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和康复进程。

(2)避免性行为和剧烈运动

会阴撕裂是产后伤口,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和愈合。参与性行为和进行剧烈运动可能会对会阴区域施加过度的压力和摩擦,导致伤口的延迟愈合、出血或感染。性行为过早进行可能导致伤口重新裂开,而剧烈运动则会增加会阴区域的压力和张力,对会阴撕裂的愈合过程产生不利影响。在康复期间,患者可以选择进行轻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和轻柔的伸展运动。这些运动可以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的恢复,但避免负重或剧烈运动。

(3)预防便秘

顺产会阴撕裂后的居家护理中,便秘是常见问题。便秘会增加会阴区域的压力和不适感。为预防便秘,患者应增加饮水量,每天饮用足够的水。同时,要摄入高纤维食物,如水果、蔬菜、全麦谷物和豆类。规律的运动也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如遇便意,应及时上厕所,不要憋便。

(4)保持外阴干燥,避免感染

1.使用柔软透气的内裤。选择棉质内裤,避免合成材料,因为合成材料会限制空气流通,增加潮湿度。避免穿紧身内裤,以保持阴部的通风和干燥。

2.避免潮湿和湿润的环境。保持外阴区域的干燥非常重要。可以使用吸湿性较好的卫生巾,并经常更换,以保持外阴的干燥。

3.避免过度清洁。虽然保持卫生很重要,但是过度清洁会破坏阴部的正常菌群,引起感染。建议使用温水清洗或无香料的温和肥皂来清洁外阴,轻轻洗净并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拍干。

4.避免使用刺激性的产品。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洗液、香皂或其他化学制品。这些产品可能会导致外阴区域的刺激和不适,增加感染的风险。

(5)促进疤痕愈合

轻轻按摩伤口可以促进疤痕愈合。根据研究,每日进行5-10分钟的按摩可以提高血液循环,促进胶原蛋白的生成,加速伤口的愈合。按摩时使用适量的温水或无菌的油进行,轻轻按摩伤口周围的组织。务必避免过度用力或使伤口疼痛。持续进行适当的按摩可以改善伤口的柔软度,减少疤痕的形成,并帮助恢复会阴区域的功能。

(6)注意异常症状

顺产会阴撕裂的康复是个逐渐漫长的过程,需定期复诊,由医生对伤口进行检查,评估伤口的愈合情况。在居家期间,患者要密切关注是否有发热、肿胀、红肿、渗出等伤口感染的症状,如有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总之,希望产妇们能够认真护理顺产会阴撕裂伤口,并遵循医生的建议。保持干燥清洁、定期更换卫生巾、注意饮食均衡和适度活动,这些都是恢复健康的关键。相信经过正确的护理,会阴撕裂伤口能够尽快愈合,帮助产妇们重回健康和舒适的状态。祝福产妇们早日康复!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