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简称为心梗,是急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心脏供血血管闭塞、血流中断,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目前临床中以左室心肌梗死最为常见,可引起剧烈的胸口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
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
心肌梗死通常为突然发病,多数患者在心肌梗死发生之前出现前驱症状,例如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心绞痛等症状。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更加频繁,性质更加剧烈,硝酸甘油治疗效果差。心肌梗死发作时的首发症状为胸痛,胸痛程度轻重不一,对于原有心绞痛的患者,疼痛部位与性质相似,且无明显诱因,症状较重,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小时,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出现烦躁、出汗等症状;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疼痛,一开始表现为休克、急性心衰。部分患者疼痛部位发生于上腹部,容易被误诊为急腹症。心肌梗死还可诱发多种全身症状,包括发热、心动过速、血沉加快等,通常是发生在胸痛发生后的24至48h,随着疼痛严重程度的增加,梗死范围逐步扩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的常见症状,可在发病后的24h内出现,可引起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心力衰竭也是心肌梗死的常见症状,发生率为32至48%,可引起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
心肌梗死的危害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危重的类型,极易发生猝死的现象。该病可在发生数小时后,引起恶性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死亡率较高,患者的预后通常与梗死范围、侧支循环建立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关。
心肌梗死再灌注方法
心肌梗死为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属于不可逆的病理改变,虽然无法完全治愈,但是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通常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目前临床对于心梗的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血液灌注,防治梗死扩大或缩小缺血范围,保护患者的心功能,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
①药物治疗:溶栓治疗是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法,主要是将溶栓药物注射到堵塞血管中,从而溶解血栓,恢复血液灌注。目前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阿替普酶等药物。但是溶栓治疗时间窗较窄,通常适用于发病时间<12小时的心梗患者。同时该方法的应用范围窄,过往出血性脑卒中、颅内肿瘤、高血压、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头部外伤、经期大血管穿刺以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适用该方法。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两种药物都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确保血流通畅,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②手术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目前临床治疗心梗的重要方法,具有微创、疗效好、安全性高的优势。主要是通过在堵塞血管中置入支架或球囊,疏通堵塞血管,并且可以保障血管的通畅性。该术式分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溶栓治疗再通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适用于发病时间<12小时,并且持续新发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对于发病12至48h仍存在心肌缺血的患者,也可尽早进行该术式治疗。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主要是应用于溶栓治疗后仍旧存在心肌缺血症状,且ST段无明显改善的患者,需要尽早进行冠脉造影检查,若显示动脉阻塞,可以进行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对于溶栓成功且有相关指征的患者,可以尽早进行急诊造影检查,此类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可以改善重度冠脉狭窄引起的心肌缺血,有效降低复发率。
冠脉旁路移植术也被称为心脏搭桥手术,主要是利用患者自身的血管或者是血管替代品,将狭窄的冠脉远端与主动脉相连接,绕开狭窄血管,让血液进入缺血部位,从而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状况。目前该术式主要适用于溶栓治疗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仍旧存在反复胸痛的患者,冠脉造影检查显示高危冠脉病变,或者是存在心肌梗死并发症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冠脉旁路移植术治疗。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 毛忠文)